学校,拂,聒噪的
楼梯间时不时传来金属碰撞“咯噔”的声音,那是我拎着我的爱车走下楼梯。到了一楼,看着一副副躯体向门口走着,我跟在他们后面出去了。来到楼下,春风和煦,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方渺茫的歌声似的。看到一排排经受昨晚暴风雨摧残的自行车和电动车,内心一阵窃喜。路过了早起打太极拳的大爷们,对他们行一秒钟的注目礼以表我对他们能够早起的敬佩之心。出了小区门,看到沿马路边停靠的十几辆出租车,发现今天的车好像少了,那说明我去学校的时间不长了。
远方的信号灯是绿的,我要赶时间,爱车,给力啊!快到路口了,这时,一辆送外卖的电动车从天而降,向垂直于我的方向光速飞去。他成功的把我拦截住了,我一个急刹车,车头往他的方向偏,脚踩到地上,待我调成好,刚蹬上车轮,前方的信号灯变成红的了。我没事,没准儿后面的路口一帆风顺呢。左边突然响起一阵鸣笛声,原来是我把机动车右转车道挡住了。我往旁边让了让,旁边又有人补了我的位置,然后一直往前上,直走到左转的车流前,其他车也不甘人后,逐渐形成了大部队,在斑马线上停靠着,伴随着摩托车马达的声音,有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壮观。终于!右转的机动车找着了时机,见缝插针地乱入进了大部队右转,像个脱缰的野马一样。被大部队落下的小分队吸取教训,紧紧跟随着大部队,齐心协力地把右转的机动车道堵住了。此时,左转的红灯亮起,大部队自发地分解了,朝着马路对面奔去,在绿灯亮起时,行人才到达了对面。看!这就是礼仪之邦!
(还没写完,正在改)
作者阐述
1.过程:痛苦并快乐着。主题改过两次,知道写不了,就自动放弃了。写这篇文章最大的收获是更细致的观察到了我的日常生活里的一件事,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
2.闪光点:因为这篇文章讲述的事还是比较普遍的,应该会有共鸣。这篇文章选取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事,应该读起来比较真实。
3.修改的地方:这篇文章不完整,上学只写了一半儿,还没写到学校,这是最大的问题。中间有一个地方读起来很困难,方向很难描述,可以再改的简单一些,这个暂时没有解决的眉目。
4.有。我想讲上学这个故事。
“有一个地方读起来很困难”……问:是哪儿?
读者评价指令
(1)阅读时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哪儿?为什么那里给你留下了印象?
最后一句话“看!这就是礼仪之邦!”,一句话,就直接把本文的思想内涵展现出来了。
(2)读后你有什么问题吗?请提出你的疑惑和不解。
没看懂“聒噪的 ”和“拂”在主题里有什么不可替代的价值
(3)你觉得这篇初稿最值得称赞的地方(闪光点)在哪里?如果可以,请摘录文中的一点片段给出例子
“这时,一辆送外卖的电动车从天而降,向垂直于我的方向光速飞去。他成功的把我拦截住了,我一个急刹车,车头往他的方向偏,脚踩到地上,待我调成好,刚蹬上车轮,前方的信号灯变成红的了。我没事,没准儿后面的路口一帆风顺呢。左边突然响起一阵鸣笛声,原来是我把机动车右转车道挡住了。我往旁边让了让,旁边又有人补了我的位置,然后一直往前上,直走到左转的车流前,”
很真实
(4)你觉得最影响它成色的是哪里(最大的bug)?请努力想一下,如果是你,你会怎么修改。
就是,感觉像是在描写,不像是在写一个故事。如果是我我直接换主题。
作者和小伙伴说的“主题”,可能是“题材”?
看到现在,还不清楚作者想要说什么。可以的话,不如单刀直入你想要讲的部分,也直面总会到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