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青苔色而又有些透明,绿色明灭浮动,像是油画真实的笔触一样。外观上,海苔被压成一片,面上纤维混乱,但又是一个规整的长方形。抚摸上去,感觉便像是在充满冰碴的冰面:表面凹凸不平,但由于油的缘故,很光滑,并不会受到阻碍,也没有生涩的触感。
如果目光平视,那么可以发现它实际上并不是完全平面,而是如广袤的大海表面一样,略有起伏,波涛涌动。其材质也像海面一样极具柔韧度,拿起来晃时,表面也会随着摇晃而弯曲。但若是撕起来,又会发出清脆的声音,随即断裂开来。撕开的感觉,完全不像是撕柔软的白纸,反而觉得是在撕一个脆而硬的卡纸。如果不是吃起来,几乎很难发现附着在墨绿色海面的透明盐粒。
如果凑近闻,则会有一点点刺鼻,紧接着随之而来的就是橄榄油的味道。若是离远了闻,则只剩幽幽的香气了。这让人难免会联想到广袤草原上牧草的清香,虽然香味不太一样,但淡淡的飘来的意象却是一样的。这种香味不那么浓郁扑鼻,不似浓妆但却淡抹,只能说是恰到好处。
吃下去,口感自然是非常不错。刚入口时,最先注意到的反而是清脆的断裂声音,起初口感有些生涩,但后来便颇为顺滑。接下来才是淡淡的橄榄油的清香,闭上眼睛,颜色也是浅淡的;而接下来清香则占领了所有味觉,久久不散,持续“占领”的时间比其他食物都要长久,比其他食物更绵延。随着继续咀嚼,对这股香味的印象愈发深刻。对于海苔本身的脆的质感,反而是其次了。其实海苔本身是白纸,而橄榄油和盐的搭配则像是淡淡的山水画,二者相辅相成。
回味完后,才会发现手上沾着的盐粒和油渍,不过拿湿纸巾擦过后,也就没事了。
用一个食物去联想人…会不会有些太片面了,毕竟人的人格是多面而丰富的。但食物的味觉体验却是单一而又扁平的,似乎不大妥当,但也可以一写——
青姑娘是个沉默寡言的女孩,由于经常穿着青绿色的长裙,所以大家都叫她青姑娘。她身形匀称,若是放入人群中,就好像露水回归河流,不是很起眼。面若黛玉,只是比其多了一点婴儿肥,而一颦一笑间只能感觉她很恬静。
谁也不知道她来自哪里,她的举止总是轻轻的,安静而轻柔,没有什么烟火气。像是一天中白云的浮光掠影,夜晚中的海灯,一闪一闪地明灭中,宣告夜的到来。
平时安静的像是在思考什么东西似的,但在和朋友的交流中却总能笑得欢欣,仿若幸福在交谈中悄然到来一样。大家总能在图书馆中看到她看书的身影。她看书极其认真,心无旁骛,自然也就更别提影响别人了。
后来发生了很多事,我渐渐地也不去那个图书馆了,而与青姑娘的交集,也就像平行线一般,到此为止了。但每每想到她,我总是会平静下来,不知道为什么。
描述好细致哇,看着都觉得馋了。有趣的句子用特殊颜色标注出来,看起来更舒服了。原来海苔实际上是一位安静的姑娘吗,主角是怎么注意到她的呢【
就…我也不造啊(小声
评论:不拉,晨大月,小猪指示剂
从”明灭浮动“开始,进入美的旅程。充满冰碴的冰面、起伏的海面…… 精准的捕捉背后,是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和对语言的掌控能力?
阅读体验敲好。
食物拟人并不是说只根据味觉一种,而是根据每个人对自己携带食物的种种感官体验,从其中最强烈独特的出发去联想人性的特质。诚然人有多面,不过一个故事能写出一面就不错了。白隐觉得呢?
白隐对海苔的体验是精准的,然而对青姑娘的塑造是模糊的。更多是从旁观者视角去”远观“那种淡而独特的气息。不过,是什么样的心灵才会拥有这样的气质呢?这样的问题其实创作中没有被追问下去。其人如谜,也只可远观。
关于青姑娘人物描写,主要就是想表达一个疏远的,没有任何烟火气息的,淡淡而又隐没于人群中的人物,所以就从旁观的极为疏远的角度写了(但其他心灵一样的细节也是没有深入思考过(
写的很好
注意到了你有意淡化的字体,恰到好处。青姑娘看起来很有意境。
写得非常好,描写十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