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只有布宁一个,没有羊群。
及膝高的牧草刮着裤腿,雨水将他粘湿,沉甸甸拽着他的脚步。
眼眶通红肿胀,眼角蹭破了皮。
没有。
他的羊群走丢了。不,他被他的羊群丢下了。
满眼的绿被一点点浸染得暗了下去,夕阳被乌云打散,拆吞入腹。
没有!到处都没有。
草,草,草,草,还是草……艹!我的羊儿们在哪里?不要将我丢下。
咩——回家了!咩——听到的吗,我们回家去!
可是家没有了,因为有你们的地方才是家。
那时候布宁还小。
他是羊群的孩子。
喝羊奶长大,在羊绒中取暖,和羊羔们摔跤……
到处都是他熟悉的暖烘烘的味道。他被包裹在其中,胸口自内而外燃烧着温暖着四肢。
那是布宁为数不多安宁的日子。
很快布宁长大了,再也没有羊羔可以将他拱倒。大抵是因为喝羊奶长大,他显得很壮实,比起最健壮的头羊也不为过。
一天,一个两脚兽找到了他,让他去放羊。他哪里知道应该怎么做,只是他去到哪儿羊群就跟到哪儿罢了。那个两脚兽好像很高兴,给了他一块很柔韧的东西。布宁低头嗅闻着,奇怪的香味。牙齿在其之上摩挲,舌头搅拌,唾液包裹着那东西滑进食道,很美味。
不知是过了多久之后,总之他已经能够听懂从两脚兽嘴里吐出的音节,他知道了他们是“人”,好吃的东西是“馍”,而他所在的是“羊群”。
眼前的黑暗一阵一阵的上涌,不宁的脚下虚浮,摇摆着,挪动着。
嘶哑的音节从干裂的唇缝间艰难的挤出。
咩——
咩——
咩——
……没有
脚下倏的踩空,身体好似被遗落在了某处,只有灵魂在飘荡。
嘭!终是灵魂落了地,摔得粉身碎骨。
巨痛,抽搐,温度在流逝。
指尖深深抠入泥土,触及一片潮湿。
终是不甘的,或许是释然的,强撑的躯体被我蜕下,夜幕为其盖上了一床薄被。
温度的流逝停滞了,布宁又回到了那片令他熟悉的气味当中。
柔软,干燥,暖烘烘。
成群的羊儿们围绕着他,好似一朵贴地低掠的云,载着他漫无目的的飘荡。
咩——咩——咩——
此起彼伏的声音是来自家人们的呼唤。
他们再不会与彼此分离了,布宁在毛茸茸一片中,下沉,下沉,下沉……
……再无法呼吸
一个人想要爱
于是他睡
他的世界从此变成了毛茸茸的
布宁——注定得不到安宁 (哭泣)
感觉宵淼也喜欢悲剧~
1、说一说,这个故事里你最看重的是什么?
在这个故事中,我觉得我最看重的是主人公布宁是如何认知“自我”的。
因为布宁生在羊群,但他又的的确确是个人。我觉得他想要获得爱的过程本质就是他想要被人群所接受
你目前写得最满意的是什么?
人物的设定,喜欢羊群里的孩子!(小羊羔真的很萌!)
2. 你觉得问题比较大的地方在哪里?
我没想好最后布宁的结局(故事整体也还有待完善)
你有解决方案了吗?它是怎样的?
可能还得边写边看,列个大纲吧
3. 当我们写故事时,我们到底在做什么?
附身到了故事中主角的身上,让他带着我在他的世界中经历问题
在通过故事主角表达我们自己的看法
其实我觉得布宁似乎是融不进社会了,因为他在羊群生活就已经算脱离社会了,将来想融入挺困难的吧
想起初中政治老师给我们看的类似的案例()
如果要写重新融入人群我觉得可以突出融入的艰难()
“我觉得我最看重的是主人公布宁是如何认知“自我”的” 让我眼前一亮!
愿闻其详——
(目前好像插了一段跟人有关的情节,布宁就挂掉了)
想起来了初中课上老师给我们看过在狼群生活的孩子,还有和鸡一起生活的孩子()
羊群的孩子很新颖哎,后面的情节是呼应开头倒叙和羊群走丢吗(
“毛茸茸的”处理还挺妙的
想要修改的方面:我觉得叙事的顺序方面需要一些修改。初稿的版本中,因为采用了插叙的叙事结构所以有关于布宁找羊(也就是正在进行的这一行动)的前因后果交代的不是很清楚。(在我的设计里,羊群应该是被草原上的狼群追散的。布宁为了羊群和狼群正面对上受了伤,羊群丢了。后来羊群的主人又惩罚了布宁。到这儿才接上正文中最开始写的部分)
我可能会重新定一下叙事的开头位置,将开头定在布宁被羊群主责罚逃离的时刻。
还有一个我不太拿的准的地方就是到底要不要将布宁设计成是一个比较悲剧的角色(最后到底要不要让他si)
想要保留的地方:布宁的身份一定不会改!真的很喜欢这个设定!同时我还是想通过一定程度上的倒序和插叙慢慢揭露布宁的身份(在正常叙事的部分埋下一些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