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观察笔记、人物故事

观察笔记:
看到:中间的棒子上排满了黄色的玉米粒,有的饱满,外面的衣服像要被撑爆了;可有的却干瘪,已经凹了下去。它们明明长在同一根棒子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是因为它们有的生长的时候偷懒了吗?还是被这外面的真空包装袋挤压,以致于承受不了了?也许它们每个都是独立的个体吧,有大有小,有饱满有干瘪,但它们却自发地排列在了一起,为同一个个体装饰,或者说,它们是这个整体上最有价值的部分。
闻到:我只打开了一点外面的包装袋,它原始的香气就立刻像找到了宣泄口一样钻出这仅有的出口,溜进了我的鼻子里。那种味道是纯粹的,是天然的,没有经过任何加工,没有任何化学成分,我也相信没有人工做出的味道会超越它。我像来到了一片雨林,潮湿,刚下过雨的泥土的芳香,还带有一丝甜美的感觉环绕着我。那里没有可怕的虫子,也没有危险的滑坡,只有芬芳、自然与美好。不知道玉米地里,是不是都充斥着这样的味道……
摸到:当我真正摸到它时,它的身体带着还未成熟的清凉,还有点湿润。我慢慢抚过它表面的一个个米粒,它们是柔软的,但带有韧性,不知道为什么让我想到了蹦床,那种受到外力,凹陷下去又回弹起来的韧劲,让普通的攻击无法戳破它们。它中间的棒子是坚硬的,是粗糙的,有点像胡子碴。它们表面的光滑让人不忍心触碰它们,不忍心让手上的细菌侵略它们。
尝到&听到:我让它们彻底地与我的牙齿拥抱,有的顽皮的米粒已经借着外力挣脱束缚,跑了出来。我能感受到里面还有一个很小的像种子一样的东西,比较脆。它的外衣经过牙齿的切割也不容易被咬断,在顽强地反抗着我的牙齿。再让更多米粒接触我的嘴巴,它们在嘴里重聚,咀嚼时还有嘎吱嘎吱的声音传出。它们的香气带有目的性与侵略性地迅速占据了我的口腔。我无法用具体的事物来形容它的口感,那种有软有脆、有韧性、有汁水的感觉不像人世间的东西。最中间的棒子有着木香,靠近它的地方口感很坚硬,像是要把人拒之门外的高冷内向。轻轻晃动它没有声音,像一个沉默的长者,经历了很多,不想多说话。
人物故事:
这一片的百姓都知道,这里做木工做的最好的就是木匠老周。据说他干活时从不说话,一声都不出,可下刀却十分有力。他刨出来的木板,合起来连一条缝隙都看不见,手摸上去,旁边也没有一点毛刺。他划线从不用尺子,只随便一动手,画出来的线就比用尺子比着还直。
人们都知道他手艺好,却不知道他从一个年轻小伙成长为一个老木匠都经历了什么。起初他家里穷,父母让他学手艺赚钱,维持生计,就把他送来学了木匠,不仅能多一样本事,平时帮助街里街坊修东西之类的还能和邻居们搞好关系。他刚跟师傅学艺时,总缠着师傅问一堆问题,还经常拿自己跟其他师兄弟们比较,说我比你们做的都好。他很怕自己被师傅说学的太慢、没有本事,总是急着展现自己。但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急性子吃了不少亏。有一次,他独立干活,客户需要一个书桌。他拍着胸脯跟客户说:“保证比样品做的还精致,三天以内就能完成。”他怕客户等得急,用了没干的木头做书桌。结果客户没用多长时间桌子就开裂了,说他名不副实,牛吹大了。但师傅并没有责备他,只是告诉他以后在选料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不要把话说太满,先做后说。经历了几次这样的事后,他的性子慢慢沉下来了,也没有放弃。他选料时都先摸三四遍,感受木头的湿度。如果没有干透就先把木头放在通风的地方晾够时间。有客户来定制家具时,他先拿样品的图册供客户挑选,客户问他多久能完成,他说大概十几天,急不得。做工的时候,也比以前更加细腻。包括木头的纹理,凿子的力度,砂纸的粗细,每一步都很专心。犯错的时候只摇一摇头,继续改进。就这样,他不再把满腔的热情都放在嘴上,而是都融进了他的手艺里。通过他的手艺,展示出他很强的能力、对手艺的敬畏和对客户的负责。从小周变成老周,他成长成了一位真正的好木匠。
后来,他的手艺出了名,也有不少孩子到他名下学徒。偶尔遇到几个比较急的,急于展现自己的,他就把自己的经历讲给他们听,使得这样手艺得到了传承。
食物照片:

_cuva

avatar

2人评论了“食物观察笔记、人物故事”

  1. ”我像来到了一片雨林,潮湿,刚下过雨的泥土的芳香,“/”它的身体带着还未成熟的清凉,还有点湿润“ ——”我也相信没有人工做出的味道会超越它。“+1 我明白你在说什么。
    从气味到口感,看来你get到了玉米的生命力👏

    人物故事是关于成长的。
    也回溯了老周还是小周时的失误,不过整体还是有些”流水账“。一张一弛的劲道还不够。如果以老周的回忆开篇,悠悠带入当年的磕绊,以今日老周的领悟收尾,会不会更有故事的味道?(这仅仅是可能性之一)

  2. 作者自评:
    1.由年少轻狂、成熟老练、沉默寡言
    2.他现在手艺好,但以前因为年少吃了不少苦头,后来慢慢变得稳重。
    3.对人物的细节描写
    4.如何用恰当的语言描写人物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