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魏燕
一个粗糙的人,一双粗糙的手,一颗粗糙的心。
01.死海岸
在这里,每天的阳光都会烘干一杯盐水;晒伤一张脸和两只脚;烧化一艘小船,一座从此岸到彼岸的桥和一颗心。
沙滩上的盐粒粘在她三十七岁的脚背上。尖锐的砂石快要把人字拖底给穿透了。她于是伸下手去触摸潮湿的沙土地,下一秒波浪裹挟着盐溶液上来,一推,一拉,她手指上刚刚烫伤的泡,死皮掀开的部分,泛出软烂的红,漫过海水。刺痛,她没有抽回手。
魏燕,你是否觉得苏打饼干在嘴里溶解就像伊卡洛斯的翅膀?阳光和消化酶是同构的。你大学毕业时在岸边拍的那张旅游照,那时这里对你来说还是异乡……那只被过曝的背景模糊的鸟儿,海鸥或海燕,它也像伊卡洛斯一样飞远了。落在海面上,变成小纸船,漂啊漂……你愿海水奈何不了它,愿它要漂到遥远的另一边去。另一边,另一边是哪儿?它漂向远方正如你直视太阳吗?你不明白。但是它再也没有回来。
02.年轻的伊卡洛斯说:魏老师,魏老师。
八月份热气球飘上去了,会在九月融化,然后爆炸掉。
每年的寒暑假并上法定节假日,这座城市都会涨潮:水流,潮流,人流。到处三轮车开进来了,红底白字的牌匾挂起来了,夜市上小商品总是卖得比平时贵一些。每年这时候,她都要花二十五分钟穿过拥挤的游客去买菜。而开学季自然是退潮的季节,她走上街像是赶海,穿越丝带般涌动的锐风,跨过撂在地上的编织袋、塑料布和零散的钢筋,再用极便宜的价格商量下那些花哨的贝壳跟串珠,等到九月一日,通通在班里发下去。
“魏老师,魏老师。你为什么对我们这么好呀?”
“魏老师,魏老师。你是不是在北京上的大学?你为什么不留在北京?”
“别听他瞎说!老师,上海和北京哪一个更好?”
“魏老师,魏老师。”
“我们以后也能去北京,去上海吗?”
…………
魏燕不说话。
二.食物观察:太平牌奶盐味苏打饼干
很努力地在把当时写的东西翻译成人话了!
- 包装闪闪发亮,里面碎掉了。饱经风霜的感觉。
- 很干的东西就是很容易碎,不过碎掉的饼干一点一点吃反而更显得珍贵。下午没吃饭的时候来一口会很幸福。
- 表面是淡黄色的,深深浅浅,烤制食品所以很干,像烧烤馒头干一样干。像盐,盐碱地。毫无水分。凹凸不平的又很像月球表面。
- 凸起的地方有深色的部分。凹下来的地方穿了洞。千疮百孔得很规律,流水线伤痕。
- 和其他饼干的连接处,为了方便掰断,像邮票的花边,摸起来一顿一顿地硌手。竟然有事物塑造出来就是为了被摧毁。
- 舔一口包装纸上的盐粒会感觉趴在海边吃沙子。嚼起来是卡拉卡拉咔嚓咔嚓的感觉。分两种吃法,整块直接放进嘴里就会感觉有形状的、很尖锐的东西冲进你的嘴里,把脸颊塑造成它的形状。多亏了唾液淀粉酶,会一点点变软。软下来就化成糊状了。belike温水煮青蛙。
- 另一种吃法是直接嚼碎,过程中嘴里真的没一点水分,感觉在吃朴实温暖的土地,闻烧干的陶泥、结着花生的土地和各种根系,烧烤羊毛和贝壳……
- 牙齿辅助进食很厉害,有种给饼干一个痛快的感觉。
- 咸香的无机质,盐加淀粉。想起大海,死海。饱腹主食特有的建筑材料感,啃一根柱子,啃金字塔的地基。但是吃起来香香脆脆。淡淡的香,硬硬的脆。
三.食物遗照

语言简白形象,”另一种吃法是直接嚼碎……就感觉在吃朴实的温暖的土地。闻烧干的陶泥,结着花生的土地和各种根系,烧烤羊毛和贝壳……“ 看到这里让我觉得,不管换做什么说法,衍折笔下都错不了。因为你有有趣的灵魂。
”有种给饼干一个痛快的感觉“幽默感,有点嬉皮,跟《魏燕》又是不同,好像本白墙面和上了色的墙面。
至于魏燕的故事,那是狠的,硬扎扎的盐一把撒到人心里。魏燕是位留守在乡下的女教师吗?为什么她的心也是粗糙的呢?愿闻其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