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传承了几十年的木匠馆里,木匠老周正在看着徒弟们锯木头,砸钉子,练手艺。老周五十多岁的年纪头发却白里透黑,皱纹不少,手上的老茧不知道破了多少次,口子也是一道一道错落的,导致他的手及其粗糙。他是这一片做木工最好的木匠,几乎家喻户晓,所以学徒很多。有一个心气急的,总嫌锯得慢还费劲,没一会就撂挑子不干了。这时候老周走过来,拿起锯刀和他说了什么,随后便开始亲自做示范。只见他用眼睛一比,手上一画,出来的线就比尺子比着还直。他干活时从不说话,下刀却十分有力,木屑像雪花一样一点点散落,两块木板合起来连一条缝隙都看不见,手摸上去,旁边也没有一点毛刺。
徒弟们都不禁对这手艺感到惊叹,却没多少人知道他从一个年轻小伙成长为一个老木匠都经历了什么。看着刚刚这个有些心浮气躁的徒弟,他忽然想到了自己之前的年少轻狂……
起初,在他还是小周的时候,家里穷,父母让他学手艺赚钱,维持生计,就把他送来学了木匠,不仅能多一样本事,平时帮助街里街坊修东西之类的还能和邻居们搞好关系。那时候的他就是个毛头小子,挺瘦的,不过皮肤比现在白净多了。他刚跟师傅学艺时,很怕自己被师傅说学的太慢、没有本事,总是急着展现自己。可一开始,他线画不直,木头锯不断,磨不光,心里越来越暴躁,经常自己一个人偷偷发泄。有一次,客户要一个书桌,他就缠着师傅领了这项差事,说:“放心吧师傅,我先给其他师兄弟们打个样。”终于如愿后,他拍着胸脯跟客户说:“保证比样品做的还精致,三天以内就能完成。”可结果,光是选木材、锯木头,他就用了将近两天的时间,更别说还要打磨、晾晒、刷漆之类的了。他心想着:这可麻烦了。为了赶时间,他在木头还没完全晾干的时候,就开始组装、钻钉。交货时还跟顾客吹嘘:“我们家的木桌保管你用个十年八年都坏不了。”可没想到两个月后,木匠馆外面有人喊话:“你们家的木匠就是个骗子只会吹牛,说什么桌子质量好用的时间长,结果两个月不到就裂了。看以后谁还敢来你们家订货!”小周听到这些,独自坐在木馆的凳子上呆了很久,一直低着头,搓着手,不敢面对自己的师傅和其他人。师傅让他自己想了一会,走过来用粗硬的大手拍着他瘦小的的肩膀说道:“知道丢人了?以后在选料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不要把话说太满,先做后说。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但别太张扬。”
小周点了点头。从那以后,他的性子就慢慢沉了下来。学做工的时候一步一步来,从选料到锯木,从打磨抛光到钻钉组装,再到刷漆晾晒,一步都不敢偷懒。每天他最早起床练习,晚上最晚结束,经常他从木台前回到房间里,其他人都早已熄灯休息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锯完的木头至少成千上万。他也渐渐不再是小周了。由于从早到晚地工作,他的白发开始生长,手上不知道受了多少次伤,指关节处也早已积起了厚厚的茧。他养成了做工的习惯:选料时先摸三四遍,感受木头的湿度。如果没有干透就先把木头放在通风的地方晾够时间。有客户来定制家具时,他先拿样品的图册供客户挑选,客户问他多久能完成,他会根据物品的难度仔细定夺。做工的时候,也比以前更加细腻。包括木头的纹理,凿子的力度,砂纸的粗细,每一步都很专心。犯错的时候只摇一摇头,继续改进。师傅走后,他就成了下一任木馆的主管人。
在他慢慢变成现在的老周之后,他的手艺也越来越出名了,徒弟也越来越多。如今回忆起这段过往,看到像曾经的自己一样“张狂”心急的小孩,他总要告诉他们:要通过他们的手艺,展示出很强的能力、对手艺的敬畏和对客户的负责。他也希望帮更多的“小周”变成“老周”。
1人评论了“食物拟人故事终稿”
发表评论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同伴互评:1.吃不出味道的黑巧克力(还没品出来味道的时候他就将自己的完美搬了出来)2.不说话的木匠形象 那种认真,一板一眼 3.他到底是长什么样呢?现在好像只能模模糊糊看到个影子,想看到他因客户责备或因自己的作品没有达到预期时脸上的表情。
1.最传统的干巴的精致中式点心(微微古板,干得噎人,但有一些细品的甜)2.少年心气到老周的心态转变 3.想看小周到老周的过程
作者阐述:我观察的玉米本来就带有一股清香,而且它中间那跟硬的玉米棒也总让我联想到木头和木香,所以设置了人物职业是一个木匠。并且我感觉玉米平时不算是一个很新鲜的东西,也不太张扬,所以把这个和人物性格结合了起来。在创作中我觉得“讲故事”和“写故事”还是不太一样的,如何把自己想的通过细致的语言描写出来对我来说是难点。这个人物职业可能现在不太多见,但他成长的过程应该是大部分人都会有的,也算是一个真实的写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