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
【翻着翻着,翻到了曾经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没怎多想,就选了这张,一定很有意思。】
瞧瞧我那神气的眼神!我享受极了喝茶的韵味,那颇有古人的神韵。
照片中铜塑的茶桌冰凉凉的,上面留着一些雨水。武夷山的爱下雨是名不虚传的。注意到照片的两侧,一人举着茶杯,另一边大概正在说些什么,两人谈笑风生。像是友人重逢、或是送别友人、也可能是生意人刚刚谈好一桩生意、或是隐居于山林之中的两位隐士在讨论着什么道理。两盏清茶、雨后新泥、几个木桩,构成了茶道——不论是悲欢离合。这种品茶的意境,早已深入骨髓。幼年的我,是十分崇拜。
我的四叔公是卖中医药的,店铺里面总有一股浓浓的药味儿。我不晓得做生意的是什么样,也更不晓得福建的生意人生活怎样。我只知道,顺着小小的街巷走进四叔公的店铺,能看到店子里面的柜台和茶桌,不论生意好坏,坐下来陪客人喝杯茶,店主客人便都是欢喜的。南方的生意人是以茶作为交际的。这种交际传了上千年,种植在许多人们的心理。
论起茶,便想起咕噜咕噜的烧茶水壶;那旋转的、云雾缭绕的木刻装饰;端庄典雅的茶杯;还有爽朗的搅着茶叶的主人……
我们家的茶几是现代化的,日本牌子的,用起来简洁、实效。但这也并不妨碍我父亲在周末冲几杯茶,看着书、抿着茶,放松放松疲惫的身体。
我父亲工作上的压力虽不是特别大,生活当中的一些事情憋在他心里会让他时不时的叹气。他从不生气,但也会计较一些事情。他每天需要喝一些茶,也许是速冲的,也许是大家一起喝的功夫茶。端着茶杯,他永远小口小口地抿,一点也不像他平时呼噜呼噜吃饭的样子。他可能因为一天中的一些小小的不顺而皱眉头,但当他喝起茶来时,神情又是那么自然,口中用闽南话默念着“好喝,好喝!”。
而我,除了家里来客人或上别人家做客正式的和大人们喝一喝茶以外,平时很少讲究的喝茶,倒还不如一瓶冰红茶。静静的坐下来,好好的喝一杯茶,对于我这个现代化的城市人来说,我认为需要一种“闲心”——在如快节奏的生活中很难有时间静下来,而很少有人能有这份“闲情雅致”。就像我正在喝着茶的父亲,像接待客人时的四叔公。
再看看这张照片,这份今天难寻的“闲情雅致”却就在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孩子身上。中国的古人,我们的传统文化,正是照片中这样的神情——端庄地享受,昂扬的姿态,平稳的心境。这是藏储于文化深处的气质,在一个懵懂无知、充满活力的少年体中。然而今天,又有几人会在百忙之中抽出一段时间来,喝喝茶呢?
中华的文化,养育了一群茶一样的人民,不过他们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渐渐消去了其原本的韵味。它们遗存在了乡下那些质朴善良的生意人、和长一辈人们的心中。许许多多我们这一时代的年轻人,丢失了这一杯茶水中的稳重、大方。我们去追逐那些长远的理想,实现远大的抱负,而遗忘了千年来的安详、豁达的传统。
所以朋友,真诚的说一句。也许在紧张的生活和百般压力之中,茶,填还了许多都市人的人情。
嘻,我好久没有这样挺拔的端坐,来喝一口茶了!
抬头 2020年5月2日晚作于家中
文章围绕着茶记述情感,作者利用茶的“闲情雅致”描绘了如茶一般的中国人。虽然文章整体的连贯性不大,但是前文并列后文升华的方式同样能够让读者在文段间依稀找到茶在古代、现代分别的意义。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茶的喜爱。
想表达的观点应该是希望人们不要遗忘中国传统文化茶。
文章记叙的有关品茶的一些事与有关照片的介绍展现了品茶所追求的意境,最后结尾的议论也让文章的主题升华。另外,“许许多多我们这一时代的年轻人,丢失了这一杯茶水中的稳重、大方。我们去追逐那些长远的理想,实现远大的抱负,而遗忘了千年来的安详、豁达的传统。”这句话大概算是文章的主题的体现。
这篇夹叙夹议、里出外进,拿去应试应该稳了吧xixi 文字功夫也是好的“两盏清茶、雨后新泥、几个木桩”?
个精来看,议论起得早了些。多写点照片当时的情境、四叔公的店子、父亲……慢慢浸润进去,也是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