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下面的三轮车
黄昏,游客已经走净了,王叔同往日一样,骑着三轮车回到他那个陋所。
这天,只有一个人买了他的糖葫芦。一家三口,四五岁的小女孩估计是奔波一天累了,父亲抱着她,困倦的低着脑袋。
“糖葫乐,糖葫乐要吗?”王叔声音有些沙哑,他没上过学,十三岁就开始独自维持生活。这“糖葫乐”也是他从别人那儿学来的。如今,虽仍是独自一人,但他也拥有了自己的住所,周围也才开始有人主动和他打招呼。
在王叔的印象中,他几乎一年中的每天都在为自己的生机考虑,这样持续了大半辈子。也只有过年,在那两年还阔些的时候,王叔去店里用破钱买一件便宜实用的布衣,和一条新毛巾。他就买过两回一块钱一包的摔炮,和一个同命的朋友潇洒过一次。没过几年那个人别处维生了,王叔还留在这儿,靠着鼓楼生活。
王叔人生中他认为最像文化人的一次举措就是登上鼓楼,不为别的,就是去看一眼,看一眼养活他自己的地方。
那天,北京城被薄雾笼盖,正下着小雨,他用蓝色的粗塑料套住三轮车。去鼓楼的人很少,鼓楼照例九点开门。由于好长时间没有游客去哪里,王叔没有生意做。他趁门卫没有注意,溜进了鼓楼避避雨。
他看着那伸进去的白墙,好像压住了他。王叔不懂得历史,他只觉得养活他的人都要进那个红楼,里面一定有个什么“东西”。王叔在一层转了一会,他看见一个通道,往斜上方的,里面点着一排油灯。王叔能看见头,但他仍觉得通道没有边际。他看看四周没人,壮壮胆子决定往上爬。
由于没有人,王叔每走一步楼道里都有回音。隔着厚厚的墙,雨声都听不见了,空气有些潮湿。王叔很快走了上去。上面是个平台,几扇窗户,每扇下面都摆着鼓。外面的雨好像下大了,王叔开始有些担心他的三轮车。不过很快,他的思绪都被眼前的大鼓吸引了。
大鼓被玻璃罩着,“这样的巨鼓卖给人是不是很值钱?”王叔出生地自问,他摇摇头,突然间悟到,游客来也是看着个鼓啊。王叔窃笑着,觉得自己很聪明。透过鼓后面的窗户可以看到阴雨中的北京,雨又下大了。王叔不由自主地往回走,去找他的车,守他的宝贝。
自那以后,鼓楼,在王叔看来是神圣的。他不知道它屹立在哪里有多少年,他也没去想过。每天卖“糖葫乐”的时候,王叔都会冲人笑笑,好像他就是神圣的鼓楼的迎宾者似的。
后来他再也没有进鼓楼。
但,这都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零几或是一几年的时候,具体王叔也记不得了。几位穿着警服的人找到了向来独来独往的王叔。王叔头一反应以为是那回偷偷上鼓楼被发现的事儿。然而为首的人告诉他以后鼓楼前不能再用三轮车卖东西了。
一瞬间,王叔心中鼓楼的形象崩塌了。他几十年维生的饭碗丢了,不用三轮车,王叔真的不知道应该怎样生活,不过政府承诺会给他补贴。
游走在街头,鼓楼下面车越来越多,游客越来越少。曾经爱笑的王叔叼着烟卷,倚着大树,生活失去了方向。衣服越来越烂,肚子勉强能填饱。
只是最近,陋所也混不下去了,周边的人都找不见王叔的踪迹,也遗忘了蹬着三轮的王叔了。
抬头 2020年6月20日作于家中
b关于场景的提示性问题:
1、 名称
鼓楼
2、 地理位置
故宫北边 地安门外大街北端
3、 大致面积
150多平米,算上周边的空地有三四百平米
4、存在的时间/历史沿革
(人类世界)
我们今天看到的是明永乐十八年重建的,曾经作为报时台,如今已成为交通要道和文化遗产,周围人来人往、车水马龙。
4、 建筑特色
传统的中国建筑,下面是十几米高的红石墙,顶上是青瓦。始终有人在维护它,
5、 内部格局
中间有一个极高极长的通道,到达顶层。旁边还点着灯。
6、 文化
几百年来它是京城的报时塔,即便是皇宫贵族也只能和平民百姓一起,盼着钟鼓声穿过北京,已知道现在确切的时刻。
8、出没的人(居民、职员、其他……)
人的种族/民族/阶层/性别/思维特征……
……
(自然界)
住在北京胡同里面的老北京,偶尔一家数口来游玩的旅客、文物保护的工作人员。
5、地貌/地质构成
6、气候
7、季节性变化
8、植被 动物 习性
……
9、发生过的大事
清顺治十一年,二楼毁于火灾,后重建;1900年八国联军,鼓楼上的文物遭到毁坏;1924年鼓楼对外开放;1957年被列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了人们的重视,和政府的兴建,成就了今天的样子。
10、它外部世界的环境(政治/经济/文化/地理……)
车水马龙,四周是被整治过的胡同。周围也有小商店,卖的都是平常的东西(老北京冰棍、冰镇饮料、……)。住在那儿的人经济不算富裕,不太讲究卫生,但都很爱享受。那里电动车和汽车混行。
11、其他
曾经鼓楼是对外开放的,后来为了保护,限时限流开放。
这一篇故事很有意思,读的时候还以为自己在读《俗世奇人》。鼓楼这个地点与王叔的形象结合的很好,地点也对于人物有一定的意义,使整个故事更加自然。王叔对鼓楼的感情由浅入深,到最后的失望或是难过,也反映了一些现实的问题。
故事很有意思ei~情节并不夸张但是很现实,感觉背后有作者隐藏的主题、观点
可能是我不太了解作者的原因,没有太理解到作者想表达的点?比如是对文化这一概念的解读,还是小人物的生活,还是政府的管理方式等,作者可以考虑添加一些论述(?不知道这个建议合不合理呢)
ps:我的那篇发在了上课问卷的后面所以大概是在比较靠后的位置~reminder记得评论啊?♀️
这一篇文章很有趣,王叔对鼓楼的感情变化很明显,并且文章反映了一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带劲!
语言简明,但都在抓讲述的要点。作者(至少部分地)理解王叔,这是故事成立的起点!鼓楼作为场景是在呼应人物命运,“王叔能看见头,但他仍觉得通道没有边际。”?内部环境有独特之处。(而且选择了雨天带感~)
个精感觉对鼓楼作为场景的独特性可以做得更好。王叔作为老北京会不会从小是相信那(虽然已经听不见了的)鼓声也会穿过他这样升斗小民的生命的?结果现在周边是越来越嘈杂鼓声(心里的鼓声)完全被时尚音乐淹没了。会不会鼓楼作为景点越来越商业化/或者跟周边对比越来越突兀?
嗯,我觉得这个方向值得思考,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