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缸观察日记
- 长方形,很大很沉,大概装了30L水,边缘的壁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毛茸茸的青苔和藻类,有褐色的,也有青色的,就好像一块上好的地毯。整个鱼缸摸起来很硬,按不动,也握不住。如果捅一下的话,会很疼(我的手);如果弹一下的话,指甲盖会出现红色的淤血痕迹。整个鱼缸闻起来味道很怪,比较像微生物培养箱的味道,就如同置身于无数腐烂的银杏果之中,混杂着碳源,氮源,琼脂,葡萄糖,乳酸,醋酸,毛霉,酒精,黑曲霉,乳酸菌的味道。它明明是个鱼缸,此刻却没有一条鱼,仿佛在逗我玩逸一样。
- 它的整体看起来就像一个微生物实验室,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奇怪的东西,就像有着一些邪恶的美帝科学家研制的蝙蝠载体冠状病毒一样。
- 整个鱼缸蕴含着数以千万计的焦耳的能量。单单是这一整缸的水,有着1700mol的水,而且温度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温度(手测,30度),若是将这些水降温到绝对零度(-273.15度),将释放20多亿焦耳的能量。这么恐怖的能量,足以将整个教室炸飞,可见其蕴含能量之多。如果这鱼缸总计八十斤全部进行核反应,质量消失,可以释放6*10^18焦耳的能量,这个能量,非常之大,我们一般生活中可能没有概念。但是这么多能量可是相当于一万个三峡大坝工作几分钟释放能量之多,而这么多能量仅仅蕴含在一个小小的鱼缸里,让人不寒而栗。
- 它经过流水线的生产,前世应该是二氧化硅矿石,或者硅矿石。经过生产线的千锤百炼,塑性,变成了我们看到的一个鱼缸。大概是被生物老师接种了一些真菌,现在它看起来生机盎然。以后的话,它肯定会继续存在下去,直到数千年后,慢慢腐烂,最后回归大地,变为四价的硅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天地间。
- 它可以用来养鱼,也可以用来养微生物,也可以什么都不养,只当作观赏,但是也不一定。这个甚至可以当作凶器杀人。我认为玻璃的坚硬度是很高的,所以应该防范别人企图利用鱼缸砸你,谋杀你。
- 在它看来,这个世界是很小的,因为它摆在小小的生物教室里。它会认为这个世界中,它是最为庞大的主宰者,它蕴含着无数的生命,而其他生命的载体(人)则只会偶尔出现在这里。
- 联系事物1:同学。有些人会把手伸进去搅水,这样会让真菌的孢子和芽孢混在水里。
联系事物2:紫外线灯。如果哪次非常不幸地,老师打开了灯进行消毒,那对于整个鱼缸生态必然是一场屠杀。数以千万计的微生物会去世。
联系事物3:罗布泊的核弹。让我们假设伽马射线可以穿透很远,虽然不现实,但是也可以想象。如果这射线能达到鱼缸,会有巨量的微生物在短短一瞬间死去。这样的话,整个鱼缸的观赏价值会严重下降。于是我们老师就强迫王司晨同学把本来放在生物教室柜子里的核弹转移到了罗布泊附近。
- 如果这个鱼缸能成精离开这里,我希望我这辈子都不会在任何地方见到它。如果它被人拿走,我希望不要在垃圾桶里看到它,否则的话就会在垃圾桶里看到它,那样的话,就意味着这个鱼缸被扔了,就意味着它没用了,就意味着它好惨啊!好惨啊!比潘都惨!
- 它的包容触动了我。它能接受这么多微生物在它上面生长,很是让人佩服。
- 这个奇怪的鱼缸,让我想到了这个鱼缸,还有这个鱼缸,和这个鱼缸,以及我家曾经有过的一个鱼缸。这五个中,有四个很像,甚至几乎都是一样的。在分子层面,原子层面都很是相同。再细致分,或许不同罢?
- 如果它就是世界,它会控制微生物的生长,让每个菌落好好生长,不出问题,让芽孢孢子散落在鱼缸里。如果同学们需要褐藻标本,只需要对它说:“老师您好!我能拿走些褐藻吗?”就可以自行取走。
- 没有我时,它是一个普通的鱼缸。有了我时,它是一个旁边站着个人的鱼缸。它有了我在旁边后不再平凡,而是变成了距离我最近的鱼缸。我对于我是不平凡的,所以它对于我也是不平凡的。对于别人而言,因为无论是我对于别人,还是别人对于我,都是平凡的,所以可能对于别人而言,这个鱼缸不是平凡的。
- 如果我们融为一体,那会非常奇怪。毕竟人和人没有生殖隔离,且理论上可以“杂交”,但是好像没有听说过非生物物体居然可以和人杂交?如果是简单的融合,那生物老师会很伤心的,因为好不容易培养的微生物就被我毁掉了,实在是很悲伤。我也会因此被扣分的。所以我还是让它单独存在着吧!这样对我,对它,对老师,对同学,对北大附中,对北京,对中国,对世界,对地球,对太阳系,对猎户悬臂,对银河系,对可视宇宙都有好处。
我轻轻的来,轻轻的走;
被生物老师带来,终将被他送走;
任老师把紫外线灯的插头插上,任老师把电闸打开,我不需要任何灭菌,哪怕我是一个生物种群不多的鱼缸!
接种毛霉算得了什么?接种满真菌我也无所谓!
我不能舍弃微生物的种群,只有魏同学划线的培养皿才会被清除!
面对紫外线灯我哈哈大笑,紫外线灯的支架在同学的惊恐中动摇,歪斜,翻倒!
这就是我,一个长满微生物的鱼缸的自白,高铸微生物种群,让种群昌盛!
仿《我的自白书》
由“混杂着碳源,氮源,琼脂,葡萄糖,2-羟基丙酸,醋酸,毛霉,乙醇,青霉素,黑曲霉,乳酸杆菌,谷氨酸杆菌的味道”我们能够推出作者必定是个学霸,作者对于水箱对微生物的包容性的联想也非常有意思。
膜【
”只有魏同学划线的培养皿才会被清除“这一句很有深意,以我浅薄的经历并没有办法理解其中的深意。连续的感叹号彰显着鱼缸在生物教室中受到的压迫,表达了作者对鱼缸的共情。
额谦虚了
用破碎的鱼缸作为凶器(或许是生物武器),这河里吗?这恒河里。我觉得作者的想象力实在是很丰富,不愧是作者,轻易地想到了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呢。
不不不,是物理武器,直接砸
如果这样一想(无论多么渺小,也都是实实在在的生命呢…..),那这大概已经是一个经历过不知多少次大屠杀、有数不清的生命湮没于此的鱼缸了。类比万人坑?
沉重悼念那些曾葬身于紫外线灯光下的微生物。
不过我们生活中,哪怕只是喷喷酒精,杀死的微生物恐怕也不比这少吧【
“边缘的壁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苔藓和褐藻”这句话对于了解鱼缸来说,算是核心信息了。然而它没有展开。一个像我这样的人,粗粗知道苔藓有干的和湿乎乎的、有褐色的和浅绿或者深绿色的,看到这就不知该怎么想象它的样子(存在)了。至于褐藻,我更说不上了解了。
所以,如果你说“本应光洁的玻璃缸壁侧立着毛绒绒、棕褐色的植被,这是苔藓和褐藻”,对我来说会更直观,更具体。
至于“混杂着碳源,氮源,琼脂,葡萄糖,2-羟基丙酸,醋酸,毛霉,乙醇,青霉素,黑曲霉,乳酸杆菌,谷氨酸杆菌的味道”,我更无从猜测了……
估计你写得挺爽,而我被隔了一层。被你的“知识”隔在了散发着物理和化学课本气味的大门外,落寞了。
苔藓就是青苔,褐藻我想表达的是褐色的藻【
味道就是想说难闻,想了些难闻的写上了。
我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