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是一篇不太成熟的初稿TvT 希望后续思考复盘的过程中能够找寻到更多灵感
致长大后的针织裙:
我想给你讲一个法国女孩的故事。
她挺年轻的,才二十岁出头。她住在山脚下的一间小木屋里,远方的姥爷是她唯一的亲人。
有一天,她接到了姥爷去世的噩耗。“嘭”,当头一棒,砸得她整个人发晕。眼前忽明忽暗,双腿软得发绵,脚底轻飘飘的。第二天凌晨,她向木屋后的山谷里走去,手里拿着一捆绳子。
她在找一棵树,一棵结实的体面的树,但一直没找到。清晨,她沿着一条窄得不能再窄的羊肠小道挪到了山顶。临近山顶有一个很大很宽的池子,池子的一边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怒吼着。瀑布连着海,海平面只比湖低一点。湖面在太阳的照耀下随着风的韵律和节奏荡漾,银白色的光舞动着,遮住了它本来的青蓝。太阳和湖一样大,火红而炽热。一阵风从火球的方向吹来,带着被烘烤后的温暖的、夹杂着海水鲜腥的气息将她拥入怀中。火球有一半浸在海平面下,染红了海水。天空融化了暖橘色和天蓝色的色块。她往上走,站在将要登上山顶的平台上,望着面前的远方。奇怪,明明已经爬了这么远这么高,但感觉像没爬一样——可能是看到了和脚底齐平的海平面。海平面和湖平面中间只留下了一道缝隙,那是瀑布的位置。奇怪,她之前从来不知道山顶有这样的风景。
她怔怔地立在那里,也有点晕晕的。但和夜里的眩晕感不同,这种感觉是震撼、梦幻得发胀的感觉。她浑身猛烈颤栗着,蹲在地上,任凭泪滴狠狠砸下。
恸哭之后,她感觉异常轻松畅快,卸下了压在心头很大很重的包袱。她把绳子丢在瀑布里,绳子被汹涌的流水吞没。她转身,下山,又回到了小木屋。然后开启了崭新的一天。做饭,今天的炊烟再次从破旧的烟囱里飘出;骑着马驹去集市上买菜,回来逗逗她的狗。
第二天她又进山,来到了原来的位置。不会走错的,因为只有那么窄的羊肠小道不会有第二条。奇怪的是身边只有密密麻麻的森林,天空被遮得黑压压的,令人想要窒息。她连忙逃了出来,重新见到了湛蓝的一望无际的天空,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之后她再也没靠近过山顶。
几年后她遭小人污蔑,毁了清白。一时间关于她的谣言满天飞。她再次萌生出那个念头,于是又往山顶走。走着走着,她突然发现了几年前的羊肠小道,不由自主地踏了上去。忽然一亮,眼前再次出现了喷着火从海平面下挣脱的朝阳,耳旁萦绕着流水的轰鸣……和几年前一模一样。
一粒尘埃正注视着茫茫宇宙。不幸的是她太轻易被湮灭了,幸运的是她再次遇见了她的救赎。
你问你也会和她一样幸运吗?当然会。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那个救赎的。它变幻莫测,在不同人的生命里以不同形式存在。可以是她,可以是他,可以是它,更可以是你。
那就祝你一切安好,不过切记要坚强。你看,“她”不是已经坚强起来了吗?
清梦
2023.3.4
喜欢里面对自我救赎的具象化。人生无常,深坑遍布,不时跌落,不时爬出。我理解这里面的朝阳和瀑布为:如朝阳一般把希望照进生命的人和如瀑布一样把痛苦带走击垮的人。
而且我觉得救赎“她”的或许也不是朝阳和流水,无数的人看到朝阳和流水也感觉不到救赎,让“她”真正感受到救赎的应当是看到朝阳和流水的自己,她可能是想到了自己的生命像朝阳一样璀璨,向瀑布一样有力,也或许是想到了别的东西,但最终的救赎,还是归于自己,没有别人能救赎别人,只有自己能救赎自己。
读者互评
1.整篇文章给我一种浓浓的欧式气息的感觉,“今天的炊烟再次从破旧的烟囱里飘出;骑着马驹去集市上买菜,回来逗逗她的狗。”“她住在山脚下的一间小木屋里”加上最开始说这是一个法国女孩的故事,就会在很少的语言中让我感觉这就是发生在法国某个温带与寒带交界处的雪山脚下发生的。
2.我认为主人公应该是一个性格比较细腻,但是又带着坚强的人,而且她应该还有着一些思维层次在身上。用几个词形容她的特质的话,我想应该是:想得开,柔软但又坚强。
3.唯一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她在看到自然景象就能得到救赎呢?比如杜甫登高,见壮阔景象,只能说“潦倒新停浊酒杯”,而这个女孩登高,见壮阔景象,就能救赎自己,这其中必定有其本身的原因,我很好奇这个原因是什么。
4.整体的对于环境的描述特别好,但是我觉得里面是不是可以加一点跟雪相关的意向,因为我总是在看的时候想象,路的两边就是那种针叶的松林,松林的顶端覆盖着薄薄的一层白雪,登到山顶看着太阳照耀整片山,被雪映出反光的色彩,就是西方化的“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感觉,希望可以加一点。
然后就是再说她遭小人污蔑的时候,可能会让人看着,觉得有点不明所以,并不太能直接理解这块的用意,得多看几遍才能看出来那块是为了引出后面的再次救赎,所以可以多加一些起承转合的的东西。
而且我觉得可以多加一些女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因为在这篇里面既然说的是救赎,就不能只停步于对外界的景物的描写,一定要写出主人公自己对这种景象的理解与自己为何能得到救赎,我在上一条评论里也提到了。
还有一个很细小很细小的点,感觉在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时候有点出戏,因为本身气息是欧式的,所以可以多用一点西方化的词汇。
5.文章里的自我救赎,真的能让人感觉感同身受。以后如果哪天我有点emo或者抑郁的时候,看一看这篇文章,可能也能得到些许灵魂上的救赎。
1.西欧的乡村风格很强。
2.经历很真实,救赎感很强。
3.主人公很细腻,她似乎在面对姥爷的死时表现出了自己的懦弱,自杀时又没有勇气,看到了瀑布与美景又回忆,重拾自己。她可能并不坚强(单论在面对困难时的表现)但她也绝不会轻易妥协。
4.对于“被人污蔑”,似乎想用窦娥冤但造成了读者无法理解的情况。可以交代的再细致些。
5.丰富一些情节,有的部分试用并不协调(如好的感情太多,坏的太少但想表达出坏的感情对她的巨大打击,就会不太协调,让读者不太能理解。)包括最后的部分,人的渺小,但这似乎和主旨有差别(?
1.我最满意的是对于素材的选取。因为这是我做过所有梦中唯一一个有让我想把它记录下来的冲动的梦,做完之后感觉很受震撼,还沉浸在那种美好之中。
2.主人公是一个法国年轻的姑娘,她最在意的是生活的美好,自始至终没有怎么改变。她认为的轻生对于自己来说是一种解脱和对于苦难的救赎。
3.主要是她自己的不幸遭遇。
4.核心的精神能量是自然带给人的治愈。
5.最大的困惑是我的主旨并不是最开始就有的灵感的指引,而是写着写着才想好该这么写。在刚刚回答上述问题的时候有一种在“拼凑”主角整个形象的感觉。
我觉得不是拼凑,因为本身人就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人物的弧光就算不圆满,也是常态。主旨不是灵感的冲动就好,被故事创造出来的主旨才是最自然的
“一粒尘埃正注视着茫茫宇宙。不幸的是她太轻易被湮灭了,幸运的是她再次遇见了她的救赎。”是一种让人向内走、沉思和冥想的美。让我想到青松那种脱俗的颜色。
自然是什么?
主人公的故事,就是她理解这个问题、由被动到主动探寻答案的过程。这个故事里一定要让自然和“人”都出场,才能在深度的撞击和交集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