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胜利纪要
一
2009年1月份,冬至过后的冷风摧残着嶙峋的残枝,吹拂不起早已凝结的翠湖。我身着过膝的羽绒服,带着厚重的围巾,本就不娴熟走路的我艰难地维持着双腿的交替接力,我跟随着父母,迈着蹒跚的步履。前方熟悉的粉红色矮墙,斑驳而锃亮,在寒冷的气氛里似乎更加僵硬,它的后面是我和同伴时常玩乐的广场。
我们不想绕原路去登那台阶了,而是选择直接翻越那道粉色的矮墙。父亲率先翻了过去,和我后面的母亲配合着协助我跨越矮墙。我左脚搭上了那光滑的石墙,隔着鞋垫却能感觉到它的凉意。我的左脚开始用力,企图借助支持力将身躯抬起,但那矮墙太滑了,左脚在用力过后竟不受控制地沿着墙壁延伸的方向冲出好远,我吓坏了,父亲见状立马将我抱了起来,稳当地放在广场的地面上。母亲见我安全落地,这才翻了过来。
“诶!”父亲突然发出的语气词使我迷惑。
“回来了哈。”母亲和道。我这回朝着他俩目光所及之处看去,只见一人身着花色大衣,橘色围巾格外显眼,包围住半个头部的瓜皮帽却没能完全遮盖下垂的银发,脸上的皱纹沟壑纵横,面色却焕发红润的生机。这个人是谁?我怎么从没见过?我想。既然从没有见过,那便是除却同伴和各自爸爸妈妈之外的“陌生人”了。我最讨厌“陌生人”,因为我同父母出游经过社区门口,曾三番五次听见几个脸上有皱纹的、女的“陌生人”用齐刷刷地看向我,总伴随着诡异的笑容。而我这回偶遇的这个“陌生人”和那些人是一样的,那么怎么能容忍如此之“陌生人”进入广场呢?这是我和同伴们的领地,只有我们和我们的四轮车可以进入。我一时间怒生心头,我必须要给这个“闯入者”一个教训。
正当她走过我的身旁,我终于得以实施我的行动。
“呀——!”我朝着她的方向,以一声尖叫拉开了威慑“闯入者”的序幕,高调的声波仿佛颤动了乌鸦栖息的树枝,它们像懦夫一样啊啊着跑开了。
“诶不能吓奶奶!”母亲慌忙劝阻我的行为。但是敌人尚未被赶出领土,我怎能懈怠。我看到“闯入者”已经向前走过了一段距离,我立即调整我的方向,朝着目标再次发出威慑:
“呀——!”这一声发出,“闯入者”回头了。这个信号一定代表我的威慑取得了成果,我应该乘胜追击,彻底把这个“闯入者”赶出去。
这时候母亲正拽住我的袖子,企图阻止我向前一步站在更接近“闯入者”的方位以便发出尖叫,耽误了一些时间,导致“闯入者”已经快走到广场的出口了。但是这也无伤大雅,我的威慑还是照常进行。
“呀——!”这一声发出不久后,“闯入者”就全身走出了广场了,我的威慑战略成功了,我把“闯入者”赶出了我们的领地,我欣喜若狂,想着明天一定要和同伴们仔细地讲解我三声尖叫赶走“闯入者”的英勇事迹。。
我们本来计划穿越广场,去到Y阿姨家去探望。她一年前刚生了孩子,现在即将修完产假。
(本共五节 一节有半未完 其余四节尚在编写)
这孩子个头不高吧?他的三声断喝成功把我带入了故事。期待完成之日🌹
1.我的中心思想其实是模糊的 主要想呈现出儿时无论做出一些什么无理的事情都会获得谅解 甚至有时会获得夸赞 因为成年人们都相信小孩子的天真无邪 童言无忌 童行非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一些曾经会获得的谅解和夸赞就会消失 外界对我的态度也逐渐变得“正常”起来(但是我猜想可能并不是每篇文章在最开始都能立好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的也可能是越写越明的 而这篇文章因为还不全 所以可能上面所说的都体现不出来)
2.满意:翻越矮墙的过程和看到老妇人之后的心路历程;没写明白:三次威慑的过程
3.希望读者能对如何刻画人物心理、外貌以及语言提供建议
“中心思想的也可能是越写越明的”双手赞同🙋🙋
目前体现不出来没关系,要的是知道自己走在哪条路上。
““呀——!”我朝着她的方向,以一声尖叫拉开了威慑“闯入者”的序幕,高调的声波仿佛颤动了乌鸦栖息的树枝,它们像懦夫一样啊啊着跑开了。”
这里集中去描绘孩子的喊叫声,我觉得效果很好。逗号分隔让句子明快。
后面对妈妈的语言和行为描写(拽——准确的动词选择)也好。
相比之下,开篇有些冗长,长句子、形容词,让人读着有些负累感。不是每句都惟妙惟肖,才值得向下推进的。相比之下,对于叙事而言,句子与句子之间意思的搭配和由此形成的能量传递更重要。(人话:叙事不是雕塑,更像舞蹈,是时间艺术而非空间艺术。要让逻辑和意义延展下去,而非凝固在原地)。
写出来很有小孩子的感觉,有成功地把视角带入到当时的你
因为还未写完,所以很难立刻给予太过全面的感受与评价,喜欢你对于孩童心理的描写,能够带入他,一个有些顽皮的孩子的情感,这是很成功的事情,将我们如今以“大人”视角看来有些逾矩和无理的事变得天真与生气。好奇后续,外界对自己态度变化的同时,自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