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复盘

0、请从你和信友的每一轮通信中,各摘录一段最让你有感触的文字,作为当次通信的记录留存。
一轮去:我觉得废墟是一种诚实的东西,我喜欢它们,它们代表城市真实的样子。

一轮回:为何这样描述自己,是觉得,我是个很矛盾的人。很多事情,心里是跳跃着想去试试的,但总需要一个人推我一把,我就能去做。如果没有,便总是以麻烦为由默默忘却。很多事情是需要激情的,需要说走就走,时间长了,考虑的事情变多,就不能那么耿直、那么不顾一切地出发了。

二轮去:如果说有什么不同,就是那时的北大附仍试图培养杰出公民,而非工具性的领军人才——人才是一个属于就业市场的词汇。那时北大附有更多的理想——民主,自由,对学生的尊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理想听起来很美妙,但某种意义上也是虚伪的和空洞的。它们和北大附的绿化一样,是一种人造的而脆弱的东西,是一种缥缈的承诺。某种意义上那时的北大附和今天的北大附乃至其他所有大陆高中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拥有一位更开明的君主作为它的校长,而这位君主选择了自由民主这样的词汇罢了。在现有的教育制度和校长书记一言堂的环境下,学生并不真正拥有那些“生而为人”的权利,校长可以给予这些权利,自然也可以收回,这些权利并不受任何保障。

二轮回:啊,学校就是这样,不是从来如此就对,但是学校的确是从来如此。它没想过要让学生做些什么,学生只是来了一批又一批,走了一批又一批,是脸谱化的,除却那些状元和真正的领军人才。(说到这儿想到了前一阵子101的毕业生写的一篇文章,批判冷脸的母校,题目是《请不要穿奇装异服回学校》,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这里的框架是早就搭好的,人是谁并不重要。随着时间流逝,框架甚至会更加牢固。

三轮去:于是想来也有趣,人群,尤其是年轻的高中生,乃至年轻人,真是软面团一样的东西,可以任人捏成不同的样子。学校这样的地方尤甚,新的学生招进来,又是一批憧憬着高中生活的白纸。而我们习惯的每日的常态,那些坚如磐石的理所应当的每日生活的一部分,又是多么脆弱,北大附的学生一轮替,新的常态立马把旧的生活淹过去。
或许每一代年轻人都是这样,被时代随意摆弄,像捏泥人儿一样被塑造成不同的模样。最近听老师讲了一些80-90年代的事情,感慨那时的年轻人真是热血方刚,我们真是像绵羊一般。

三轮回:人大附彼时在长白山研学,我的朋友也在那里。昨天晚自习,我们打视频电话,我把手机藏在笔袋和平板的夹缝里立着,只露出摄像头。耳机里是那里吵闹的音乐会,身处安静的学习环境中,没人知道我的耳朵在接收什么,有种隐秘的快感。
就觉得,如果在其他学校,我一定没机会这样做的。

1、目前为止的书信往来中,你认为最有意思(最有趣/有价值……均可)的是什么地方?
思想的碰撞

2、目前为止,你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预计后面三轮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
双方都不能按时完成回信…
预计后面三轮会遇到踢同样的问题,且可能受期末考试分班考的压力,使其更加显著

3、你认为,当你写信时,你在做什么?
(和另外一位人类交换信息? 用某种方式学习社交?给自己一个抽离出繁忙日常的安静时段? 找一面镜子照出自己更真实一点的样子?……)
认识一个人

设想,你还有可能在通信中做什么(现在还没开发出来的事情)?
拍各样生活照片给他看 让他去看鳄鱼的一百天倒计时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