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观察笔记
梦到哪句写哪句预警💤
图片:
无水咖啡粉
n水合咖啡溶液
观察:
褐色的一小杯。有点像中药。这些微小的白色浮沫,还有搅动时产生的暗色漩涡,使它变得深不可测。我莫名想到海。可是哪有海是这种颜色的呢?
其实还真有,其实我曾经见过的。在神州大地的最东端,我曾经见过的渤海就是这样的。
不搅和的时候又平静下来了。混浊的,映着教室特有的长方形惨白色光源,在边缘处被曲面幻化成镰刀状,像是在散播恐慌。
气味是一股苦香味。只有当它顺着热气升腾进鼻腔才会有宜人的香味,若是没找对那个有热气升起来的周期,那种独特的醇香味便被空气的冷漠驱赶了,独留微不可查的涩。
将手指探到液面上,表面张力竟让那液体像摇尾巴的小狗一样迫不及待地迎上来了。将将触到它的表面时,它的温度就立刻将一股暖意送到了大脑。原来是个会提供情绪价值的不扫兴的小孩呢。
喝的时候,已经有些凉了。然而香味却不减。我不爱吃苦,它便恰迎上我的口味,将甜味和香味作为主导。然而水似乎兑得太多了些,总觉得比起先前的预期要寡淡了。水也是有味道的吗?不管怎样,我要说有。热水的味道和凉水还有点不一样,此刻我只觉得凉水的味道把咖啡香搅得有些稀碎。
回甘。热切。矜持。
——————————————————
西方音乐史班上有个怪人。
我是学流行音乐的,主攻嘻哈和R&B,几乎八竿子打不着的西音史被列为必修课,占用了我宝贵的午休时间,本就十分愤愤不平。况且这门课的教授有着一种把本就枯燥的东西讲得更加无聊的魔力。好在教授不严查考勤,代人答到的伎俩上演了无数次,班里人数越来越少,教授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嘛,打小就是个老实人。这种手段是使不出来的。只不过堂堂课跑来教室后面发呆睡觉罢了。其实头几次课我还是在认真听的,奈何实在无聊,很快就自顾自地开发出许多打发时间的小游戏:偷偷模仿教授的小动作、数窗外飞过的鸟的数量、专注于音乐家们的八卦绯闻……当连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的罗曼史也无法让我提起兴趣时,我开始观察班上的其他同学。
就是这时我注意到了他。
这个人每节课必在上课前一秒钟踏进教室,端着保温杯拿着一沓本和纸坐在第一排。下课后,他又在第一秒钟踏着铃声离开,总是独来独往,来去匆匆。他总穿一样的灰色帽衫和牛仔裤,脖子上常年挂着个罩耳式耳机(这年头了谁还用那玩意?),刘海遮到眉毛以下,还戴眼镜,是故显得面色阴沉,我从没正面看清过他的脸。有一次我为了帮朋友占座破天荒地坐到了第二排,就在他正后方。看到了他摊在桌面上的本,一面似乎是自己写的什么诗文或是歌词,另一面是课堂笔记——他居然会在这么无聊的课上记笔记?想必是音乐学系的倒霉蛋,不像学音乐倒像学文史哲背个没完。
人在干闲事的时候总是不觉得累,知识没学到多少,对这个怪人的好奇心却是像野草一样增长起来。转眼到了期末周,一眼望到即将挂科的未来,我决心借这个机会打着借他的笔记的幌子跟他搭两句话试试。
下课后我在走廊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拦住了他抛出我的问题:“同学你好我看你好像记了笔记想冒犯地问问能不能借-”
“可以。”
他打断了我的连珠炮简短地说。我一时间没反应过来,定定地看了他两秒。他也看我。他脸上没什么表情,五官中规中矩,不算好看但也说不上哪里难看,一双眼睛小而有神。
“我知道你。”最后他扬了扬眉毛说,“上个学段你选修了电子音乐制作。你跟作曲系xx熟吧?”
我吃了一惊,他说的没错。
“你认识我朋友?你也是作曲系的吗?”
他说:“不,只是见过。我学音乐治疗。”
我又吃了一大惊。音乐治疗?那不是连着两年没招到新生,名存实亡的僵尸专业吗?好像跟音乐关系不大,又不像什么正经医学,在音乐学院,关于神秘的音乐治疗系的流言和刻板印象是最多也是最离谱的。他递给我笔记本,突然没有任何预警地开始侃侃而谈:“西方音乐史,在我看来其实跟其他的史学分支没有什么不同,历史的本质就是不断的重蹈覆辙,举个例子,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调性其实在古典主义时期……”
就这样不打腹稿地说了五分钟。我脸上的表情有点没挂住,没想到他面相阴沉,实际却是个这么健谈且热情的人。
“……如果你想继续讨论,加个联系方式怎样?嘿?你在听吗?”
”哦……哦,好。“我回神扫了他的好友码,他头像是张meme,我没看懂。预备铃打响了,他看了眼表。
”我还有下一节课,先走了。“顿了顿,又说,”刚刚我说我学音乐治疗,那是逗你玩的。看你像是会信的那种人。”
我满脸黑线。“我服了。所以你学什么专业?”
他突然狡黠地笑了,笑得很快,我没能分辨出来那笑意有没有到达眼底。
“高等代数。回见-”
愣神期间,他已经一回身快速地消失了。
等我在下一节课教室坐定,打开手机看到他一分钟内赞了我的所有朋友圈置顶,之后再没有别的消息。
最终也没能知道他到底是不是真的是学数学的。
西方音乐史班上,有个十足的怪人。
喜欢看你的观察笔记。真实有趣,轻松。(我可以说希望继续读下去嘛)
“回甘。热切。矜持。” 三个词也有趣。因为咖啡在我这里似乎不是这样。也正因为如此,这三个词被我念叨来念叨去。(速溶咖啡缺少咖啡豆那种悄然散发的天然清香,的确是低调的)
关于人物故事👇
忍不住想说最后一句乃三流小说做派,建议删掉。
因为读小说的基本乐趣是代入感(或曰“共情”)。读着读着突然跳出个作者的声音,告诉你“这些都是我编的,打法时间嘛” 是不是很扫兴?)当然那种打破第四面墙的创作,也是一种创作。不过它是有意为之,有它想要达到的创作目的。这篇看上去又不是。
“你跟作曲系xx熟吧?”真正的小说里,也不会用“xx”,而是用真的人名,对吧?因为我们说话不会说“你跟艾克斯艾克斯熟吧”
回到创作本身来。这是个能让人记住的故事,但还不是能让人记住的人物。旁观者视角吊起读者胃(期)口(待)👍 中间借机套近乎难免落入俗套。结尾…… 目前还称不上个结尾。那个男生摆了讲述者一道。好像欧亨利。可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讲述者日后还会想起这个家伙吗?他不想弄明白一些真相吗?
如果讲述者继续下去,也许十多年后他在柏林郊外一座山迷路时,会突然想起那个家伙,明白了一些那人为人和个性的滋味……会不会呢?(n中可能性之一。n种写法之一)
啊啊,想要写出一种不仅限于是刻意营造的神秘感,而是坦坦荡荡的就能散发一种“使别人对自己产生好奇或兴趣”的特质(这到底是什么)。满意旁观者视角,但是除了让这个用来提供视角的“我”去接近主角之外,没有想到特别好的引出更多设定的方法,,(其实也没想到特别好的接近的方法(爬。)改二稿的话,也只能想到接着这个情节去写一点点后续,设计情节苦手诶
另,短耳猫目前已回归生境,突然想起写的观察笔记和同伴互评都在家,好像只能拖ddl了(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