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尾茶摊的“黄金搭档”

食物:杏干和核桃仁的混合物

观察笔记:从视觉上看,混合食物里的核桃仁呈不规则的块状,外壳已被去除,露出浅棕褐色的果仁,表面包裹着一层薄薄的、颜色略深的褐色外皮,纹理清晰且带有自然的褶皱;杏干则是半透明的琥珀色或深橙红色,形状多为条状或块状,表面因糖分析出会有细微的光泽,部分还能看到果肉的纤维纹理。
从触感来讲,核桃仁质地坚硬且有脆感,用手轻捏能感受到果仁的紧实;杏干则柔软有弹性,捏动时会有轻微的回弹,表面略带黏腻感,是糖分带来的独特触感。
凑近闻时,能同时闻到两种食材的香气:核桃仁散发着浓郁且醇厚的坚果香,带着一丝木质的清新;杏干则是香甜的果脯味,甜味中夹杂着杏子本身的果香,两种香气融合在一起,没有冲突感。
若品尝,核桃仁入口先有外皮带来的微苦,咀嚼后坚果的醇香逐渐释放,口感酥脆;杏干则是直接的甜润,果肉软糯有嚼劲,甜味温和不齁,正好中和了核桃仁外皮的苦味,形成“先微苦后香甜”的丰富口感层次。

联想出的人物小故事:巷尾茶摊的“黄金搭档”

老巷尽头的茶摊,总坐着两个身影。穿灰布短褂的老周是揉核桃的好手,他指尖翻飞,剥出的核桃仁带着层浅褐外皮,入口先涩后香,像极了他的性子——话少,认死理,凡事都要刨根问底,年轻时在厂里搞技术,对着图纸能熬三个通宵,却总因不懂变通,把上门请教的徒弟吓得不敢吭声。

坐在他对面的陈姨,总揣着个玻璃罐,里面装着自家晒的杏干。琥珀色的果肉裹着细糖霜,咬一口甜得润心,就像陈姨的脾气,爱笑,会说话,街坊邻里有矛盾,她三两句就能捋顺。可要是让她单独管账,账本准能被她记成“流水账”,数字错得让人哭笑不得。

有回茶摊要添新桌,老周拿着尺子量了又量,画图纸改了三版,却不知道该跟木匠砍价。陈姨瞅着图纸笑:“你这尺寸精确,我去跟王木匠唠,保准让他用最实诚的价做。”结果老周的图纸让桌子稳当又省料,陈姨的嘴皮子让木匠多送了两块防滑垫。

后来茶摊逢年过节要装礼盒,老周负责把核桃仁摆得齐整,每颗大小都差不多;陈姨就把杏干绕着核桃仁摆成小花,再撒点糖霜。有人问他们怎么这么合拍,老周捏着颗核桃仁没说话,陈姨笑着递过块杏干:“他的‘硬’劲补我的‘软’处,我的甜气盖他的‘涩’味,就像这核桃配杏干,单吃都差点意思,放一块儿才够味。”

avatar

1人评论了“巷尾茶摊的“黄金搭档””

  1. 透着科学精神的故事,从精准度量的观察笔记开始。虽然乍一读没有哪里不好,但让人(我)想要拎瓶燕京灌你两口(打住,陕靖快打住)。到底哪里缺什么?读完故事回头看,我认为是缺”我“。”我“是观察的始作俑者,”我“得到的分毫感受都可能跟另一个人不一样。每个人的感知觉系统、个人口味家庭偏好、观察时的心情都不那么相同,才会让这种人和食物的彼此”渗入“有可读性。故事也是,老周和陈姨作为独立的人物,哪儿吸引你呢?因此,目前的故事有些均匀用力。三行一段,一共四段,缺少详略分配。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