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写的有点网络小说dbq
凌晨两点十五分,松蔚关掉了显示器,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办公室里只剩下几处零星的灯光,他站起身,椅子发出轻微的吱呀声,在这过分安静的空间里显得格外清晰。
走到落地窗前,北京CBD的灯火依旧辉煌,但街道上已少有行人。他想起七年前刚从内蒙古草原来到这座城市时,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夜景,心中满是敬畏与憧憬。如今,这份憧憬已被日常的疲惫包裹,却仍未完全熄灭。
松蔚的本名是苏和,在蒙语中意为“斧头”,但他更喜欢自己的汉名——松蔚,外表朴实,内里丰富。
松蔚出生在锡林郭勒草原边缘的一个小镇上。那里的土地广袤而贫瘠,长不出繁茂的庄稼,却养育了成群结队的牛羊。他是镇上少数考上北京重点大学的孩子。离家的那天,邻居们都说:“苏和这孩子,外表朴实,心里有料。”
初到北京,他像是被扔进了另一个世界。同学们的谈吐、见识、消费习惯,都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落差。他沉默寡言,把时间都花在了图书馆和机房。
大四时,他拿到了多家互联网公司的offer,成为了一名算法工程师。
松蔚的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空间中切换。
工作日,他在北京昂贵的写字楼里编写代码,讨论用户画像、转化率与用户体验。他喜欢工作的逻辑性,需求明确,不像人际关系那样复杂难测。
但下班后,他回到北五环的一间的出租屋,这里与CBD的繁华仿佛两个世界。房间里最珍贵的是他养在窗台上的几盆多肉植物,像是草原上顽强生命的缩影。
“周末团建,去密室逃脱,一起吗?”下班前,同事敲了敲他的工位隔板。
“我有点事,你们玩得开心。”他笑了笑,习惯性拒绝。
不是他不合群,而是他实在无法在那些喧闹的场合中找到舒适感。
公司里有人觉得他孤僻,但每当遇到技术难题,大家又会第一个想到他。松蔚的工作风格就像他这个人,干净、可靠、没有多余的花哨。
去年春天,公司来了个实习生,在市场部。有一次系统出了问题,松蔚被派去解决,就这样认识了她。
实习生和松蔚截然不同,她活泼、开朗,像是一道阳光射进他规律的生活。
他们开始偶尔一起吃饭。实习生喜欢尝试各种新开的网红餐厅,而松蔚总是带她去些老店。
他们的关系渐渐亲近,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她喜欢热闹,希望他能融入她的朋友圈;而他则渴望一种高质量陪伴,真正的心灵交流。
“你能不能试着改变一下?”有一次争吵后,她问他。
“我能够调整,但改变本质很难。”松蔚回答。
最终,三个月的实习结束后,他们也结束了这段关系。
松蔚没有过多挽留。他明白,有些人注定只是过客。
他接纳了自己的孤独,但只有他自己知道,每当夜深人静,那种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感觉如何啃噬着他的内心。
他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写诗。他不会给任何人看这些诗,这是他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方式。
松蔚每月会固定给家乡的助学计划捐款。这是他与那片土地保持联系的方式,也是他未曾泯灭的根。
今年春节,松蔚回家看望父母。七年过去,小镇变化不大,依然保持着那种缓慢的节奏。
母亲老了,头发已经花白。
“在北京过得怎么样?”母亲问。
“挺好的,工作稳定,收入不错。”他给出标准答案。
说完以后他便愣住了,突然意识到,无论他如何试图融入北京,内心深处还是草原的孩子。
返回北京的前一天,他去了镇上的老点心铺。老板已经换成了老点心师傅的儿子,一个和松蔚年龄相仿的年轻人。
“现在镇上年轻人少,点心铺生意不如从前了。”年轻的老板感叹道,“我想过创新,做网红产品,但又怕丢了老味道。”
松蔚看着那些朴实无华的点心,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他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如果你有兴趣把传统点心用新的方式推广出去,也许我们可以聊聊。”
回到北京后,松蔚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帮助老家的点心铺设计线上方案。他不再试图把自己塞进不适合的模子里,而是尝试找到一种平衡,如何在保持内核的同时,与这个世界和解。
他建立了一个小网站,讲述草原点心的故事。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小小的网站渐渐有了流量,甚至有人留言询问购买方式。
项目上线后,松蔚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是一家食品品牌,希望合作。
“我喜欢你提出的‘真实食物’概念,在这个过度包装的世界里,坦诚反而成了最稀缺的品质。”
那一刻,松蔚明白了一件事:他不需要变成另一个人,只需要找到欣赏真实的人。
如今,松蔚依然在大厂写代码,依然住在北五环的小房间里,但他不再觉得自己是北京的异乡人。他开始接受自己的两面性。既是严谨的工程师,又是感性的诗人;既是都市的白领,又是草原的孩子。
窗外,北京的夜晚依旧灯火通明。松蔚打开笔记本。也许这次,他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频率。
2
实则是肉松饼。
这是一块相对来说规则的石头,上面有几条裂痕。它的外表是黄的,像在雨天的土地里滚了一圈。当我凑近,这石头上的纹理更加清晰,星星点点的淡黄轻盈的浮在黄土地般的底色上。
我拿起它咬了一口。黄皮里面,肉松被拉扯开来,声音像撕碎一件薄的旧衣服。饼里面的空间不小,可整体密度却不像固体。它们太过于蓬松,每一次咀嚼,肉松聚集又被碾碎的声音都在我耳边轰鸣。
我将注意力放在舌尖,丝丝甜腻在我的口腔蔓延。更用力的挤压,带来的是鸡肉丝更加甜美的反抗。
“肉松被拉扯开来,声音像撕碎一件薄的旧衣服。“/”饼里面的空间不小,可整体密度却不像固体。” 鲜活、生动。松蔚的内心也是这样在拉扯中寻找着凝聚力吧。幸哉他找到了。
故事的确有些套路化。不过,优势是完整👍 (读一个完整的故事和读剧情概要可是完全不一样的滋味)
如何让它不那么套路化?可能需要作者在这方面的一手生活经验。
“凌晨两点十五分,松蔚关掉了显示器,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可以有其他写疲惫麻木的方式吗?
我记得有一次,周日我和家人去公园玩,为了停车的事情我一路都在初夏的翠绿中发脾气闹别扭。很快我自己也醒悟到,那是因为我整个周五周六都在不停脚地干(gong)活(zuo)。松蔚的性格应该比我更孤僻,他会打不着车在末班地铁里睡着吗?会挤出时间来到书店却发现自己一本书也看不进去吗?会在电梯里认不出自己苍白胡茬的脸吗?
另外,你认为最重要的情节可以放大去用更多笔墨展示其中的起伏,让我们看到细节。详略可以更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