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我没有前往有天然雪景的地方。但其实管制放开后,我应是更有机会到自然中看一看,有自己亲近冬天的感受。
在二月初,我购买了开学第二周周末的往返伊春市的机票。只是单纯的看到有同学前往黑龙江旅游后,我也想体会东北的冬天。随着假期末尾的接近,我并没有提前查询有关当地环境的特点,直到出发前两日,我才预定宾馆,并考虑着装的安排。
出发时是二月底,好像北京的冬天的感觉已经远去,大厚外套已经几日没有我穿上。据查询伊春那时的最高气温有时还达不到北京冬日白天的平均水准,我多备校服,准备穿五条裤子三件运动装。在家长的劝导下,虽然还有芥蒂,但也时隔多年穿着了毛衣毛裤。
赶头班地铁前往机场,五点一刻的北京还像冬天——一种在温暖衣服中也会感到环境有一点刺骨的感受,我对冬日出行时的朦胧印象。
七点一刻的我在飞机上,北京的天灰蒙蒙,在右侧窗口迎着朝阳的我起飞后也很快睡着了。醒来时已经到了哈尔滨西边,天晴无云,远看黑色的松花江,还有几处山头上的白色,这让我想起“白山黑水”这个词语。
空中看见的山林似乎白色很淡,快落地的时候发现密林底下有积雪。后来了解到这是自然中天然的特色。在小小的没有滑行道的机场落地,滑行到跑道头,看到道肩旁升降带有被铲好的厚厚的雪。我那一排座位只有我一位旅客,于是我在座位上穿上了第四条裤子。离开航站楼就感到了冬天的感觉,晴日特有的干爽的寒冷。似乎真的比两个月前的北京更冷一些。
乘上出租汽车,沿着像北京郊区的国道一样的机场路前往市区,沿路有冰雕,我也看到了这黑龙江省的特色。路边的树下也有厚的但看起来很轻柔的雪。继续转车到了美溪区,感到城区与自然的近距离——独门独户的平房直接对接市政道路,小院子里似乎也有田地,管辖他们的的确是居委会和街道。在街上走着,从汽车站到火车站,沿途的烂尾楼和废弃平房上堆着雪,或许这是自然在抚慰伤痕。
从美溪火车站乘车,在汤旺河的左岸欣赏着整个冬天(或许还算冬天)我看到的最好看的雪景,可能还真是我近一年离自然最近的时候。每过十几公里就停靠在四等站和乘降所,重要的不是盈利而是每日服务市民的生活。虽然是近百年前可怜的劳工被侵略者强迫修建的路基和铁轨,但是如今也被伟大的社会主义铁路升级和维护着,为伊春的经济建设发扬着光辉。自然包容这这种物质和非物质的融合,感觉很被安慰。
到站是伊春的友好区,走向汽车站的路上也看到了一些关闭的店铺。我走进一家面馆,暖气开得很足,立刻从寒冷变成温暖,热的我出了汗,又着急去找公交车,留下了又冷又热的记忆,也是一种冬日的美好吧。八点钟来到伊春河边的公园,几乎没有人,写字楼也关着灯,游览完毕欲前往宾馆,才发现公交早已收车了,步行在街上时感觉这二十点很像北京的二十三点。寒冷就像是深夜,四条裤子还是有些透骨凉。于是次日穿五条裤子,还挺合适。
走到水上公园,触碰休闲区体育器材上的雪,粒粒细腻的感觉是天然的贴心。河对岸有地质博物馆,河完全冻住了,河面的积雪上也有清晰的脚印指引,我走上这宽广的冰面,在蓝天下更深刻的体悟到冬季的美好,风吹动卷发,是我与自然的连结。了解到伊春的地质史,生态环境优秀、林业资源富饶、矿产储量丰富,是美丽的林都伊春啊。
小小的伊春机场一天只有四个航班,只有两架飞机来到这里。就连北京大兴站的候车室的面积也比他大。转眼就坐在返京的客机上,此时再看翼下的东北大地像是“黑山白水”,河湖的冰面上大概是有积雪。一天就有这样的新美景,真是童话一样的世界,今后我也想更多和自然亲近。北京进近时看到扣在钢筋水泥森林上的天还是灰蒙蒙,还没有落地我就开始想念小城伊春的广袤的蔚蓝天空。
返程近乎满座,于是我在闷热的厚实的五层裤管里面撑过数个小时,直到回到出发时的地方。这或许像人忘记初心过程的痛苦。我想,心离天然更近一些,怀着对自然的爱,日常的学习生活也会感觉更有意义,更幸福吧。
作者阐述:我的写作要早点开始,有更多的时间将能写的细致,并用心推敲和表达。感觉写的有些流水账,自然的重点不够突出,更像游记。第二稿一定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感谢。
读前面部分就在想“哇!我也要去”,读到结尾决心改天我也要带娃这样过一次周末(是不是跑题啦?)就当是评论之前的“哇——”部分,先留在这里。
感谢欣赏!是您觉得我跑题了还是
木有
五条裤子!!!
都是类似咱们夏季和秋季校服的裤子,并不太厚,这种裤子我有很多。而毛裤因为曾经一些原因我不愿穿,近年冬天都是穿三条左右这样的裤子来生活。
就是感觉在身上叠加这么多条裤子好难想象(
来自读者:
1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在街上走着,从汽车站到火车站,沿途的烂尾楼和废弃平房上堆着雪,或许这是自然在抚慰伤痕。
2我读起来,这似乎是一块时光的切片,来自积雪的伊春。自然、历史和人文的景观凝固在这片切片中,就像琥珀
3好像有很多感慨和思考没来得及展开?包括对雪景的描写。但我觉得这是一篇小而精美的笔记,而且周末去看雪这真的太酷了!
1、说到你和自然的关系(亲密接触?浸淫其中?若即若离?爱而不得?无关痛痒?……),你第一反应是什么话题?
我和自然的关系是若即若离的吧。作为城市中出生和长大的孩子,提到自然我就想起自己小学时返回父亲的故乡的经历,看到了活的家禽和田间地头的粮食,可能是城市孩子不了解农村生活以及自然环境的生存知识(例如找方向、爬野山的经验、渡水的经验)这样的话题。上初中以后我开始热爱到北京郊区乡镇游玩,在一些山区就会发现自己缺少很多经验,例如辨认方向和估测山路高度一类的。话题大概是城市学生对自然的向往但是没有亲近的关系,周末去到山林中但是平日还得在钢筋水泥森林里面过活。
眼下的这个话题是你感兴趣的吗?它有没有关注到你难忘、想要表达/探索的事物?
是我感兴趣的!我本来写了两百字的雨,感觉实在兴趣不足(怕写伊春写成游记),决定尝试将这旅行的经历还是尝试写成自然笔记。是关注到了我想要探索的事物——雪后城市的晴朗天空,以及冬季的东北大地。难忘的也是森林中的和自然离得很近的感受。
2、如果被要求用一句话说清楚这篇作品里你想说的话,你会怎么概括?
我到钢筋水泥更少的地方用自己的身体来感受更亲近自然的生活与环境的经历。
写作手法
3、写作时,你有没有沿着这句话去推进你的讲述?
基本上是沿着这句话来推进我的讲述,因为是时间顺序写作的,所以就是结合我的感受经历作为路线来。可能还有不足。
4、作品从开头到结尾,你作为讲述者的状态(现实中的,或者精神上的)有什么不同?
现实中:我用了三节自习课+中午来写,越写越着急,怕写不完(实际上还有点尾工下午课间才完善),可能最后两三段有些浮躁。修改中应予整治。精神上:我越写越享受,感觉写出了想表达的心意。
5、你最喜欢这篇作品里的哪个词/哪句话/哪部分?为什么?你认为这个地方有帮到你的核心表达吗?
“乘上出租汽车……自然在抚慰伤痕。”这一部分。这就是一种到了钢筋水泥更少的城市(我一个人周末旅游能做到的极限了)来感受自然的特征,到了人和自然更近的地方,我也亲近在自然对人居环境的影响里面。我喜欢美溪这个地名,也因此看到了沿途的森林景色,对我感受自然的表达是很有意义的。
“在蓝天下更深刻的体悟到冬季的美好,风吹动卷发,是我与自然的连结。”最喜欢这里。其次是伤痕那个地方(那里惊到我了)。我的阅读体验也是轻快的,能够随着你的笔墨逐渐感受到心胸放开了——眼界也宽阔起来。
呼吸新鲜、真实的空气,真好。
很赞的一点是能够读出这是你真正想写的。不过再读第二遍,感受前面准备工作可以更凝练。秋裤、毛裤是要的,因为这是从你的日常走向另一个陌生世界的开端。不过,如果这部分字数少些,在伊春的部分,尤其是你最——有感受的局部,再深入些,作品的确会更加“凹凸有致”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