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隙
体育馆南侧,荒草丛生的地块被生锈的铁板围墙勉强圈住。围墙靠近角落的地方,不知被谁还是时光撕开了一道狭长的缺口。在大多数人眼里,那不过是铁皮上一个无意义的伤口。但在F看来,那里藏着一扇通往未知的门。
F是个摄影爱好者,痴迷于胶片独特的质感和仪式感。那天下午,他正用那台老旧的奥林巴斯OM-1,试图捕捉夕阳透过缺口的光影。一个同学D同往常一样站在荒地中,凝望头顶的夕阳。F下意识地按下快门,捕捉下那个瞬间。
照片洗出来时,F察觉了异常。照片上,D的身影被铁皮缺口的边缘精准地切割,只有被框住的那部分躯干清晰可见,但背景仍是那片荒地,但是空中仅剩残阳的一点余晖,另一个“D”正以微妙的差异抬头凝望着,仿佛重叠又分离。
魔法,在偶然间出现了。
经过数次小心翼翼的试验,F摸清了规则。只有透过那个缺口,用相机捕捉物体,才能激活“穿越”。被缺口框住的部分,可以依照拍摄者的意志进行平行世界间的转移。他用飘落的树叶、飞过的鸟雀验证了这一切。他看到九片或十二片不同的天空下,同一片树叶以微妙不同的轨迹飘落。他甚至残忍地试验了一只蝴蝶,将它的一半翅膀送入另一个世界,那翅膀依然在照片里扇动,仿佛仍属于它的躯体。
D,那个孤僻的,也是唯一的“合作者”。起初,这像他生活中一场刺激的游戏。F通过镜头,将D的右手送入一个雨水淅沥的世界,清凉的雨水瞬间湿润了D的掌心;他将D准备扔掉的、写满沮丧的试卷一角,送到了一个更为偏远的世界,回来时,那张纸的角落竟带着某种奇特的、类似能量回路的荧光笔迹。
“这太神奇了。”D常常这样惊叹,看着不同世界的“自己”在几分钟的时差里经历着相似的命运,或者在某些“偏远”世界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你看那个世界的我,好像很健谈!”
但F始终保持着与生俱来的冷静,或者说,是发现者的警惕。他深知界隙的限制与危险。两个相同物体接触即湮灭,这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而那个关于“共同理想与坚定意志”才能顺利转移记忆的条件,更让他不安。他和D,真的拥有那种穿透世界壁垒的觉悟吗?
裂痕出现在一次鲁莽的尝试。D的头发被沾满了口香糖。一个的念头闪过D的脑海:“F,用你的相机!把我的头发,‘借’用一个其他世界的状态,求求你。”
F犹豫了。生物器官独立存在于异世界?这超出了他所有的安全试验范畴。但在D痛苦的恳求下,他最终还是举起了相机。他透过缺口,对准D凌乱头发按下快门。在取景器里,他看到D的头发部位瞬间被七个不同状态的头发影像覆盖——有的完好,有的长发披肩,有的甚至呈现出不同的发色。
成功了。D感到心口的剧痛瞬间消失。然而,几秒钟后,一股更复杂、更诡异的感受涌来。他渐渐感到头发失去了掌控。
这次经历后,D变得有些不同。他开始沉迷于窥探和“借用”。他会要求F拍摄他,让他短暂地“体验”其他世界“自己”的人生——某个世界吉他手的手指灵活度,某个世界短跑运动员的爆发力。他的性格也开始变得飘忽不定,时而亢奋,时而阴郁,记忆偶尔会出现混乱。F警告他,记忆转移需要“坚定意志”。
“意志?我觉得我现在拥有很多个‘我’的意志!”D不以为然地反驳,眼神里闪烁着F从未见过的、混杂的光芒。
F知道,必须停止了。他不再回应D的请求,甚至藏起了胶片相机。他成了那个试图打破魔法的人,不是用外力摧毁缺口,而是用沉默终结它的使用。
但他的动作还是慢了。D从他的储物柜中发现了数码相机,在一个阴沉的傍晚,独自来到了那个缺口前。他想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整合”——将他所向往的的几个“自己”的人生,永久地融合起来。他启动了相机的定时拍摄功能,然后快步跑到缺口前。
相机自动对焦,快门声清脆地响起。
F得知消息赶到时,只见D瘫倒在缺口旁,双目空洞,身体不时地剧烈抽搐。那台数码相机摔在地上,屏幕碎裂。F捡起相机,在最后一张照片上,他看到了一幅景象:缺口框住的D的头部,重叠着九个截然不同的面孔影像,有的睿智,有的狂野,有的痛苦,有的冷漠……它们正疯狂的涌入冲击着这个世界的D。D那并不坚定、甚至开始迷失的自我,根本无法统合这些来自异世界的意识洪流。
他被自己选择的“可能”淹没了。
学校方面对外宣称D需要休学静养。只有F知道,D在这个世界的灵魂可能已碎裂成二十一份,散落在不同的世界,或者更糟——在那二十一个世界中,所有的“D”都因为这次混乱的冲击而陷入了意识的混沌甚至消亡。
F再次站在那个铁板围墙的缺口前,手里拿着那台奥林巴斯OM-1,里面装着一卷未拍完的胶片。他可以将它曝光,可以将它封存,甚至可以砸毁相机。
但他最终什么也没做。他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那道狭长的、通往无限可能与无限危险的缝隙。魔法或许受限,但它揭示的,是人心的无垠与脆弱。打破魔法,有时并不需要毁掉通道,只需要有觉悟,不会深陷在那深渊之中。
界隙依旧在那里,沉默地等待着下一个发现它,并在有意无意间透过取景框,窥视并改变平行世界的人。而打破魔法的,或许正是第一个选择转身离开的人。F深吸一口气,将相机背在身后,一步步远离了那片荒草与铁皮构成的地方。
问题:人物的塑造不立体 D的结局导向缺乏预示 无法依托时间体现魔法的机制
虽然来不及细读,但我看得出你在写复杂、很有意义的东西。修改可以从对自己要求不那么严苛开始:)
批判性思维!魔法的产生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
发现魔法的人成为拒绝魔法的人,人性中的陷落是常有的,真正“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醒者显得更加有魅力。
“F深吸一口气,将相机背在身后,一步步远离了那片荒草与铁皮构成的地方。”结尾很有氛围感,荒草与铁皮营造凄清的文风,很像鲁迅的《药》的结尾,令人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