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身体是精神的小屋、心灵的港湾、灵魂的栖息地。感知自己的身体方可认识自己的心灵,学会与自己相处。说到身体,享受、喜悦、疼痛、紧张,这些感受都汇聚在我坚持多年的舞蹈中,所以此文在舞蹈上多花了些笔墨。由于课业压力,今年年初我中断了舞蹈课,谨以此篇作为纪念。但舞蹈带给我的不止身材、柔韧和力量,更是对美的体会,是能吃苦的毅力、不言弃的精神和高贵优雅的气质。而后者不为时间空间转移,会一直陪伴我走向未来。
至于那个故事,直白地说,这很俗,看起来像是“小学生套路作文”。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体验过这种经历,但这对每个人的意义都不同。每个人外表为人称赞的光鲜亮丽,背后该是都有一番纠结、执念和自我说服。所以我希望把我的这份经历记录下来。
小时候夏天趴在床上看书,看那种上中学之后会被别人说太幼稚的书。床很软,身体微微陷在垫子中。全身都是懒洋洋的感觉,惬意、舒坦得不想挪动,连口渴了也懒得去拿水杯。
跳舞时,感受身体的延申,脖颈像白天鹅般伸展,指尖去触碰夜空的星辰。眉目和笑靥,都是表达美的,是抒发内心深处不便与人明说的对美的理解和向往,发于中而形于外。舞蹈或许不能带给我完美的身材,但可以培养我优雅的气质。
那次艺术节格外紧张。舞蹈老师说过,如果对前桥很没把握,可以换成简单一点的侧手翻。开幕之前备场时,我尝试这个动作,但无法克服恐惧。旁边有会舞蹈的同学给我建议和鼓励,但别人的目光反而让我更为难、尴尬、不好意思。到了我的上一个节目,到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时刻,我想我不能退缩了。我在入场的帘幕背后,翻了十个完整的前桥。最后的演出很成功。
每次压腿,老师不留情面地坐在我的跨跟上,持续袭来的疼痛让我忍受得很艰难。耳边为了减缓疼痛播放的轻音乐丝毫没有起到作用。于是咸咸的汗水从额头滑下,有时还有咸咸的泪珠从眼角滴落。柔韧和力量的统一,是美的升华。舞蹈带给我的远不止柔韧性和肌肉的塑性,更有能吃苦的毅力,和不言弃的精神。
我很久很久没有生病了。三年来第一次感到自己“病了”,是在上高中前的假期,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或许是意大利地区夏日太过炎热,或是是大洋彼岸的异域让我水土不服,我头晕目眩,走路都没有力气。出教堂的时候实在撑不住了,坐在门口石阶上歇了一会儿。晒在石头上的阳光有点刺眼。妈妈递来一小杯草莓果粒酸奶,不凉,但甜丝丝的。我好多了。
高二合唱节,我主动报名了指挥。我享受穿着闪亮的高跟鞋和长过脚踝的黑色绒礼裙站在台上的感觉,更享受我的双臂与双手可以通过挥舞带领一支悠扬的歌曲响彻礼堂的感觉。至于我被指出唱的声音很大而且严重跑调,就恕不赘述了。
我不是个很缺乏舞台经验的孩子,艺术节、朗诵会、演讲比赛,我从小到大参加过不少。但这次我格外紧张。前桥是一个倒立、下腰、起身的舞蹈技巧,我在之前的练习中本就心理犯怵。舞蹈老师说过,如果对前桥很没把握,可以换成简单一点的侧手翻。
开幕之前备场时,我尝试这个动作,希望能说服自己。但似乎大地有魔力,一旦手触碰到地面,腿就发软,脚就无论如何也不想抬起了。旁边有会舞蹈的同学给我建议和鼓励,但别人的目光反而让我更为难。越是有人为我打气,我越不好意思。我的身体不听使唤,尴尬而机械地重复着落手的动作,脚却极不情愿离开地面。恐惧总是在我想克服它的时刻汹涌地袭来。我不知道自己在怕什么——我本来能做好的。
到了我的上一个节目,这是到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时刻,我想我不能退缩了。进退维谷纠结着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觉糟透了——忽然间我认定了:给自己留退路并不会带来安心,而只会导致恐惧和懦弱。我想成功,想变得勇敢,不想留下遗憾。于是我在入场的帘幕背后,距离观众席上千名学生和家长的目光只有一帘之隔的地方,狠下心来,不理会幕后主持人诧异的眼神,翻了十个完整的前桥。
演出很成功。前桥顺利地起身,指尖闪亮地划过聚光灯。
无论现在这个技巧我还能否完成,我都感谢当时那个下定决心去做好的自己。
什么是美?什么是优雅?
“不理会幕后主持人诧异的眼神”“指尖闪亮地划过聚光灯“这样的细节好?
十个前桥身体是什么感觉?
你是怕摔吗?会为了防摔刻意悄悄挺直脊柱吗?会深吸气吗?在半空的瞬间,是闭着眼睛的吗?落地后会晕一下吗?
能一气打十个前桥的妹子是好勇敢的。但是如果把这个过程展示出来,可能比什么总结、概括都更能打动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