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写作旅行图

起始课-
如果一定要把整个学习过程想象成一次旅行,那这次课就是一个迷茫、期待而又略有担忧的开始。我关注到的课程设计中的几个的关键词:激发创造力,挖掘自我、生命、提问与回答,希望自己在这些方面有所收获。换算成旅行大概是这样:
一个人A,他一天看见了网上的雷电和风暴的图片,他深受震撼,并产生了亲自去见证它的冲动。可是,这注定是花费时间、机会渺茫、甚至威胁生命的。最终他还是冲动的去了,但他不知道他能不能活着,能否拍到,拍到了之后,又有什么用。和同伴、前辈一起研究、规划行程,他犹豫不绝,一直想要关注最新的动态,最终在大家的催促下做出决定。经过了几次,逐渐能够决断。他成功拍到了风暴,也隐约看见了风暴的形成。
其实这也构不成旅行图,但后面,确实想象不出什么来了,可能这才是没有选择退掉这门课的原因吧。

第二、三次课-
这两次课分别是观察食物以及蒙眼体验,都可以算是运用自己的感官来观察,我对这两次课的感受也是相似的。在观察的当中,是可以发现一些之前无法注意到的特点、开一些奇怪的脑洞,这在当时令我感到新奇、沾沾自喜,可是在观察完、回顾自己刚刚感受到了什么的时候,就是空白的。我能记住的只有当时自己对当下所发生的事情的描述,一些形容词、一些比喻,可是当自己透过这些文字,根本无法想象、还原那到底是什么感觉。就好比当时我去闻黄瓜的皮,我当时一刹那觉得仿佛闻到了刚割过的草地的味道,我将这个描述记录下来,但现在我对割过的草是怎样的、黄瓜皮是怎样的毫无概念。
我并不知道这是因为什么,或许是我在观察的时候就已经在考虑一会怎么去写,而忽略了感受本身;或许是我的写作水平不够,点不到点上去,不够唤起自己的共鸣;又或许是我并不适合感受的记忆(只是随意猜测)······其实我觉得自己现在写作的方向和动机或许有些问题,因为如果是像我这样,就是该知道的都知道了,也就那几句话;过多的描述反而会失真;如果不知道的,直接亲自去试试就好。
观察非常有趣,但困惑也不少,见上。

19人评论了“创意写作旅行图”

  1. 旅行图也许在你心里。
    “想要退掉”,为的是什么原因?
    “激发创造力,挖掘自我、生命、提问与回答”是你真正需要的吗,也许是你要回答自己的问题。
    理性和感性/自我和外界的对话(甚至搏斗)…… 旅程的起点就是纠结而矛盾的,加油,勇敢的人。

  2. 茂茂好。
    你提出的困惑我一时回答不了,首先,我猜想,我不够了解你……似乎你感受到了一种割裂,切身体验和文字之间的割裂,当时当刻的体验和记忆之间的割裂……我想问,如果是观察你特别渴望观察的事物,会怎样呢?比如日常生活中,你很自然地被某事物吸引注意力,专注地投入于其中时?
    我建议你先不要去想“不适合”“水平不够”“忽略”(这三个判断不约而同在自己身上打了❌),而是主动回想自己有没有对什么事物尚存于心的印象?一定是有的。那么,如果让你用文字把那些印象描述出来,你事后也会觉得文字和实际印象不能匹配吗?
    第二个建议:的确不要着急在观察时思考用什么样的语言去表述。相反,需要聚焦于自己的感觉,追问自己感觉到的到底是什么以及怎样的事物。在之后的表达中,只要尽力找词句把最真切的感受传达出来就可以了,不必多想。

  3. 第四次课-观察树叶的十三种方法
    预料之中的事情发生了,就是写的非常慢,要么不知道怎么说话,要么不知道写什么···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想法,要么等写完自己想到的了,诶!好像应该写你观察的具体的东西。其实感觉我自己的现在的表述也并不是我真正的困惑,只是我也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什么,感觉非常难受。可能就是不会说话,什么都会觉得不合适,在写东西的时候格外明显。
    另外就是关于这次的问题,如果它是世界,应该是怎么样的;你和它合二为一会是什么样。我的想法是,它首先根本就不可能是世界呀,因为它本身的物质流动都不是独立的;如果用树叶内部、细胞内部的各个细胞器之间的合作来类比,如果这些就可以被假想成世界,那它本身就已经是世界了······我无法想象。至于我和它和二为一,因为我观察的这个本身就是两个状态的,所以我有什么,它上面也能看到类似的特质,反过来一样。我自己找的话只好是这样了。
    诸如上述问题,我写这个作业拖了很久,不太想写,改改删删,写着写着无法抵挡困意······(绝不是只针对这个课,涉及到写作的都差不多。)

  4. 第一个学习阶段结束了,请对照初始版,续写自己的旅行图。(大多数人的小纸条不是按照续写旅行图的方式写的,因此你需要写出——
    此刻,你的旅程到了哪里?
    我可能还在路上学习关于雷电、物理、地理、气象的知识,查找资料。平时我还在空旷的田野上四处游荡,看到天上的云、傍晚的云霞觉得美好又奇妙,可是一直没有成功捕捉到雷电。云彩和雷电都是我所惊叹的、自然的创造。我有些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不顾性命危险去追求雷电。

    回顾前几程,你增加了什么新的见识/本领?积累了什么收获?
    用现实中的话来说,梦的大作业的写作让我对故事的创作、好故事与好表达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前几程每次要求的写作,强迫自己用文字表达,虽然没有什么明显的收获,但也算一种表达能力的锻炼和积累。

    请在其中包含、或者单独写出,你对这3个问题的答案:

    (1)你认为灵感是什么?(请给出你自己的理解,拒绝百度百科)
    想着想着某件事,突然闪现(蹦)出来的、或多或少相关的东西。
    (2)回顾第一阶段的课程,你有灵感迸发的时刻吗?请举出例子。并回忆这是怎么回事?为了捕捉灵感,你使用了网子还是捕鼠夹……?
    在写大作业的时候,突然想到要用昏迷的人的状态来代表我在梦中的感觉,因为我的梦没有情节,但梦里我的状态和感觉似乎是独特的,与昏迷中无力的人有些相似。并从这上面找突破点来想故事。
    (3)关于灵感,你现在还有什么困惑吗?请说一说。
    如果我现在以为的灵感迸发的时刻可以算的上真正灵感迸发的时刻的话,其实还是有很困惑的。首先在写评论的过程中我就不确定什么是灵感。头脑风暴的想法和灵感,有什么区别?灵感可以指望吗?即使有了灵感,如何保证自己能够延伸出(逻辑)自己认可的其他情节呢?似乎有了“灵感”,整个故事就有了一个确定的部分,然后自己要努力解释这个突然蹦出的想法。但确实,如果没有这个“灵感”,就更加不知道要写什么了。
    (上述可能有些胡言乱语,可能还充满着大作品还没想好的怨念,请您见谅。)

    1. 建议茂茂康康网站首页“工坊食用指南”——《小伙伴们关于灵感的感悟》~
      以及拍拍茂茂
      不要着急。起起落落的学习过程很真实,你不觉得它痛苦也美好吗。

  5. 第七、八次课——童年回忆
    (先回一下您的评论,其实没着急,甚至还有一点太不着急了,但确实夜深人静的时候冥思苦想,情绪会有一些激动……)
    就将这两次放在一起吧,都是关于童年的回忆。在回忆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自己以前没注意到的事情,惊叹于自己充实的童年。至于关于自我的问答,可能更关注一些自我剖析的东西吧。但确实,感觉自己活这么大也没活明白,像自己喜欢的什么什么、自己和父母哪像一类简单的问题都没想过。不过好像那些记忆深刻的事情,都是对“又怎样”有些感触的。(我自己是这样想的,不知道有没有写出来。)
    但对于回忆,之前提到的想法是这样的。因为有很多东西可能是自己听家人说的然后自己杜撰的、自己把不同的事情、事物嫁接到一起的。感觉那些环境、物质,很多已经不在了,它们只能存在于我们的回忆中,但事实证明,它们不配拥有姓名:要么是根本不记得了,被新事物覆盖,要么不是以它们本来的身份存在于记忆中。然后就想到了人。说起来可能有些矫情,但我确实是这样想的。然后当然很感慨,也会有些失望。

    1. 有时越基本的问题越难回答,“感觉自己活这么大也没活明白”——我活这么大也完全没活明白呢,敢说一辈子活明白了的人有几个呢?

    2. 也许不配,但它们依然是存在的…… “被覆盖”“不是以本来的身份存在”也都是存在的某种方式~世间不是非黑即白的

  6. 第十一、十二周
    关于回忆录的两节课。先是阅读了一些比较好的例子,它们给我的感觉都是非常流畅自然的,无论视角是怎么变的、用的是倒叙还是差序,读起来都真的是讲故事一样。可能这就是选取和编排的功力吧,就像是画油画一样。然后就是自己写了。感觉可以写的东西有很多,但还是关于奶奶的令我感触最深,而且似乎思路比较清晰——计划体现“变化”。但从同伴的反馈来看,感情似乎并没有传达出来,总觉得“孝顺”单薄,但也不知道差的是什么。除了表达本身的问题,自己感觉可能比较立体的、不易言说的东西,本身就是比较依赖于经历、体会的。似乎可以想象那些高考阅读题的作者是什么样的感觉了,不知是不是我自作多情。
    这些选取的部分自然是印象深刻的,可又担心因为把他们提炼出来,那些零零散散的回忆越来越不易回想的起来,渐渐越埋越深。另外像上面所说,这些回忆可能也算是看的比较开了,也是选择的结果。感觉就亲人来说,爸爸妈妈的,可能更复杂,自己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是今天的样子,而且很多不是那么想说的。虽然自己觉得我所谓了,但看来可能还是选择性回避。哎,人总是等到失去了才会珍惜。

  7. 第二阶段大纸条:
    1、你从这个阶段的写作课(童年的厨房/关于自我的调查问卷/隐私地带/回忆录阅读文本分享/回忆录写作)学到了什么?(如果什么也没学到,也请据实说出)
    感觉需要比较注重的,细节的选取、详略安排、写作的节奏,但有还没能做的很好。另外有了一些关于回忆本身的理解,(但其实是听了大家的发言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2、从自己这篇回忆录的写作中学到什么?
    老实说,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确实通过同学和老师的反馈,知道自己的表达不够高效,文章的节奏有些快(可能是因为缺少一些详细展开,全都是比较直接的描述?),但确实还没有有改善……(当然这可能和多实践积累有关
    3、如果可以再来一次,回忆录愿意怎么写?(包括选择的题材、写法)
    想写一写我和父母之间的故事,我对父母的态度是怎么随年龄变化的。可能就是普通的第一人称,从现在去一点一点带小时候的回忆。

  8. 第十三、十四周——人物写作和场景写作
    仿佛又重蹈覆辙了,需要创作故事的部分,和“梦”的那部分感觉有些像……感觉还算明白,可是没有好的想法……因为不擅长、没什么进展,所以也有些选择性地不去管这两项任务,所以一拖再拖……可还是没什么想法。感觉自己没什么进步,并且对未来(下节课)的各种需要想象的作品充满担忧。

  9. 第十五周——关键词写作
    我的关键词是麻辣烫、烫、麻辣的,我并没有什么好的、新颖的想法,所以虽然我写出来了作品,但并不能说明什么。另外,关于主人公小张,其实我想的并不是“吃货的故事”,我想的是小张把麻辣烫的刺激当成了麻痹自己的东西,可能有一些想是毒品之类的,一开始很上头,但渐渐的就需要吸食更多来维持。我确实没有想后面会怎样,这可能稍微有一些像我之前有想过的一个想法,大概人在不断经历过强烈的刺激后,就会变得不敏感,因为人的神经一直在抑制对这一强烈刺激的反应。这并不是一个科学的、微观的解释,表现在外在的情况也不一定是一个真命题,但我觉得在我这里是适用的,嗯,一点废话。

  10. 第十六周——大作品初稿的写作
    我还没有想好要写什么……没有什么想说的,也没有想到什么能称的上是“情节”的东西。不禁佩服那些写小说的大家。
    似乎想出了什么,但总觉得自己现在的储备和了解不足以构成具有完整逻辑的故事……

    1. 有个写小说、也教小说的人说过:人们往往以为写作是往已经想好的完美形状里填充,其实写作更像胎儿在母腹中生长演绎的人类进化。从鱼形胚胎、到有脊椎、慢慢具有人的形体和复杂部件~

  11. 第十七周——节奏
    感觉上,把握节奏需要在写的过程中,根据自己正在的内容,估摸大概的篇幅或节奏?或者说,这是一种对整体表达和对细节呈现的准确度的把控?但似乎存在没有什么重要事件,但需要从中透露重要的细节的时候,这种情况不用太在意,还是需要通过一些方法缩短篇幅、同时蕴藏信息?

  12. 第三阶段大纸条
    1.通过这门课,你对写作这件事在整体观念上得到了什么与以往不同的认识?
    真是不简单。需要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让内在的东西外化是不简单的。不是有了完整的观点才去写,在尝试写的过程中可以帮助梳理很多东西,清晰自己的观点。

    2.想听一听你对叙事的理解。
    讲故事?

    3.在第三阶段创作中你收获了什么独特的写作经验吗?请举例说明。
    从自己擅长的方面入手。自己对回忆录有感觉,就从这儿上手,当中也需要编,但总比凭空想好得多。不能全都平铺直叙。

    1. “让内在的东西外化是不简单的。”——是呢,作家(或者叫做“写作者”)就是一生心力做这种事情的。
      “不是有了完整的观点才去写”——dei!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