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印象

白河印象

(潜龙)

印象中不记得那座山是什么名字,只依稀看见悬泉瀑布从身边呼啸而过飞漱进入白河河道。 睡梦里不时想起两根未系的生命线,不觉手心发凉心往下一沉。回忆又将我带回了那里,淅淅沥沥的水雾迎面而来……

整个部队移动地很缓慢。虽然前面的人都是艺高胆大之者,但绝巘怪石也不得不让他们放慢脚步。缓慢的速度给了我时间平复紧张的心情。尽管心脏怦怦的跳动声出卖了我的不安,队伍的肃静还是让我冷静了下来。方才,紧张而激动的情绪令我们这些挑战者不时在山下呼喊发泄。和站在地上的感觉完全不同了。刚刚我的身体还在随着每一次深呼吸而发抖,头脑压抑着混杂着兴奋和害怕的心理。不少同学都喊叫了出来,是鼓舞士气也是为了得到冷静而将心中的紧张发泄出来。但当我们一上路,队伍立刻安静了。我能感到这是一种过度的紧张。就好像是一只安静的悄悄逼近敌人的军队。跃跃欲试又唯恐危险突然显现,生怕疏忽了一点而坠入万丈深渊。现在,我已经身体平行于山体,趴在山上依靠着插进石缝中的一根根钢梯向上移动。我的双眼直视着山岩,集中精神在一步步的换保护绳、迈脚上。现在我终于近距离地感受到了这骇人的山石。山岩是清一色的浅黄色,凹凸不平裂纹横生,犹如老年人的面部。石块中间的裂缝多而细长让我感觉岩石是被镶嵌在一起的。凸出来的石块上附着着土壤,也许是从裂缝中溢出来的。树枝不时出现在头顶,爬到旁边再看时竟是从石缝中钻出的怪柏。对四周环境的观察逐渐削弱了我的紧张。

不知何时,汩汩细流之声传来。这个声音也许早就在我耳边,只是慢慢放松的身体方才解放了我的其他感官。鸟叫声、上边同伴们的交流声逐渐充盈了我的耳廓。我开始不满足于仅仅观察面前的岩石。我好奇山那头的瀑布源头将是哪里。向下看,人和景已经很渺小了。在地面上看到的湖已经变成了圆形池塘。这时,眼前出现了一处断崖。岩石不再向前伸展,取而代之的是两根通向彼岸的细线。我随着前面的同伴将保护绳系在上面的细绳上。此时脚下除了绳索已经完全放空了,山谷下的景物更加丰满且清晰。奇怪的是,那种走钢丝似的紧张感并没有向我袭来。反而是视野的开阔给了我一种满足感。岩壁、植被围绕在我两侧,小湖置之于我的脚下,艳阳也毫无保留地照耀着我的全身。置身于天地山川而俯瞰众生,大概就是这种感觉。不觉之间我就来到了峭壁的另一侧。我的一侧身体已经感觉到了水风……

此时瀑布已经在我身旁,简直是触手可及的地方。四周的植被开始变多,一团团叫不出名字的绿草开始涌现。激流迅猛而遒劲,猛击在下方的岩石上溅起浪花。不少飘来的水汽水珠就是如此产生的。再往下看,它们飞漱而下在湖水中冲起白色的漩涡。它如同一条盘于山涧的白蛇,令挑战者不寒而栗。然而纵使它再生猛有力,终究还是只能冲入谷底变成一滩死水。我则要去探探它的源头。

爬上山顶。原来从侧边看来浩瀚的瀑布在四周巨石的对比下也只是涓涓细流,空有其势。再看四周,狭长耸立的山谷、成片的白沙滩、日落与红云交相辉映……此时才感到自己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一切慨叹只当寄于这壮美的山河了。

2人评论了“白河印象”

  1. 哇写的好长好详细啊。在描述五感的内容上十分细致,只是个人意见但是如果加点通感可能会让这些感觉的描写拥有更加紧密的联系。又,实在是一篇完整的文章,读完之后一看我写的真是自愧不如..但我一直很在意的是,似乎很注重结尾在思想上的升华?但这次的升华感觉和前文极力描写环境险峻没有特别强的关联性,但是也是那种如果再往升华上靠一靠就联系紧密了的写法。感觉没有很充分地利用好《赤壁赋》。

    1. 和你的攀爬一样,是能够看到肌肉的、瓷实的文字。前面部分不知是不是很想要写好,有点“用力过猛”的感觉。在描述紧张感时,故事的讲述一直是停滞在那里的,会让人觉得节奏过慢了。不如把紧张的感觉见缝插针插在故事的推进中。还有一个感觉,就是后面似乎不再接续关于“我”攀爬的推进讲述,而是转而描述山景和山景带给“我”的心境转变。我会好奇过了那个缆绳是哪里?这场比赛或者说挑战的后续“我”表现如何?因为前面花了很大气力吊起读者这方面的悬念。

      但总之,山景和视野转变带来的心境豁然开阔,读起来是很振奋人心。这也是我喜欢在大自然里游荡的一个理由。山的高度、视野的没有尽头之感,在城市里是得不到的。
      我喜欢“山岩是清一色的浅黄色”这些具体的描写,也喜欢潜龙对自己感知的捕捉——“那种走钢丝似的紧张感并没有向我袭来。反而是视野的开阔给了我一种满足感。”以及尾声部分“一团团叫不出名字的绿草开始涌现”越来越开阔的那种气势的冲击。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