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泛白,又是一个通宵,她昏昏沉沉地走出摩天大楼。5月华尔街的晨风还是有些冷的,她打了个寒战,任凭吹乱的头发遮蔽她清瘦的面庞,任由自己的情绪飘散在这风里。
“这回是要完蛋了吗?!”她自言自语着。几个月来,公司遇到的重大技术难题困扰着她,这关乎公司的生存,它似有千斤重压在她的身上,让她喘不过气来。加班、加班,几乎是她生活的全部。她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持续多久,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了……
她顺着城市公园的围栏忙无目的地走着。忽然,一阵清脆的笑声吸引了她。她驻足,循声望去,公园里不远处两棵巨大的槐树开花了,密密匝匝的槐树枝向天空延伸,其间雪白的槐花像一串串葡萄缀在树上。阵阵的花香随风飘来,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好香啊!“奇怪!每天都经过这里,怎么从未注意到这一切?”她蹙了蹙眉。槐树下,一位华裔的老爷爷正带他的两个孙子坐在草地上。孩子们的手里捧满了槐树花,迫不及待地往嘴里送,爷爷的目光中尽是疼爱,笑着说:“慢点吃,慢点吃!”一缕阳光透过树隙间洒在他们的身上,三个人开怀地吃着、笑着。
这一幕竟是如此熟悉。小时候,每年槐树花开的时候,爷爷就会拿起自制的长沟子工具,拉着她上山采槐花去,当花香扑鼻的槐花和着面粉蒸好出锅的时候,爷爷总会盛给她一大碗,在一旁笑呵呵地看着她吃。后来上了大学,每当在大城市的超市里看到槐树花,她都会激动地买回家照着爷爷的方法做出来,虽然味道总觉得淡得很,没有了儿时的香甜,但她至少还有去回味的心思。而现在呢,她忘记了太多,不仅仅是那槐花的清甜和氤氲的香气,还有爷爷在身边时那些温暖和踏实的日子。
是的,在爷爷的陪伴下,她曾拥有过多少快乐和幸福。作为一个大山里的孩子,她从小生活在防空洞的厂区,那时爷爷是最受尊重的专家。每天傍晚,她都会坐在田埂上,吹着晚风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故事里有爷爷的青春,爷爷的人生。
当刚刚大学毕业的爷爷登上拥挤的绿皮火车时,完全不知道前方等待他的是将一种怎样的生活。土房、泥路、恶劣的工作环境没有使他动摇,他向老工人师傅学习,和伙伴们一干就是几十年。爷爷说,他们这一代人啊,一旦看到了一丝希望,就会义无反顾地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支援边疆、建设祖国在那个年代是习以为常的事。从那坚定如炬的目光里,她读得懂爷爷的无怨无悔。她也记得,爷爷总对她说,一定要走出山里,山外边有大海,山外边是远方。这句话就像一粒种子,在她心里埋藏。每当她想放弃的时候,都会想起这句话。傍晚的田野上,总有晚风拂过,金黄色的麦浪涌动,天边是火红的晚霞。她觉得爷爷就是那散发着光热的太阳,照亮她前进的路。
之后,她长大了,走出了大山,外出求学。一走出来就是这么多年,一走出来就是越来越远。越洋的电话中,她不是感受不到爷爷越来越老、越来越想她,可她还是愿意自欺欺人地去相信电话那头爷爷安慰的话:“别担心我,我好着哩!你安心工作。”
此时的她若有所思,又若有所悟,这些年来,她追求所谓的事业成功,追求那一块块挂在墙上的奖牌和荣誉证书,她追求财富,和那些出席发布会、宴会的高定,可只有她自己知道奖牌和荣誉证书是冰冷的,高定的服装和珠宝是刻板的,在鲜花和掌声的背后,是她越来越孤独的心。她记得小时候每次在她心情不好,伤心落泪的时候,爷爷总是能神奇地从他那洗得发白的工作服上衣兜里掏出两块糖,让她破涕为笑。如今的她无比纳闷,那两块奶糖都能带给她如此的快乐,可在看似通往成功的路上,她却失去了快乐。为什么会失去,她一直百思不得其解。而此刻她的心震颤了一下,她知道自己原来是丢了最最宝贵的东西。她站起身来,眼睛里有了光,步伐异常轻快地朝着机场走去。
十几个小时后,飞机落了地。她抬头望向窗外。远处的天边,落日熔金,暮云合璧。霞光中,起伏山峦如同深色的海浪。山巅处,几点飞鸿影下。
太阳它还是那样美,那样灿烂,那样温暖,尽管它将要落了。
她心里默喊了一句:爷爷,我回来了。
作者阐述:
一、 困惑:感觉在限定的条件下想故事好难,比如这一单元的大作品,定好题目的那节课上用了大半节课在构思也没太想好。课下又想了很久才真正开始写。
二、 这两篇文章在写初稿的时候都没有过多的徘徊,完成的时间还算合理,我觉得算是完成了控制好时间的期待吧。
三、要尽量把故事写的没有那么平淡,写出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