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小学寄宿,经常暗自把学校比喻成囚牢(尽管现在觉得,它更像一个象牙塔,我思念它)。我们每晚回宿舍前会吃加餐,不过是饼干牛奶之类,我对此兴致不大,但迫切地希望帮老师送桶——把各班放牛奶的桶送回食堂。因为小学总是集体行动,管理周密,这是我一天里唯一的独处时间。
每次飞奔下楼把桶撂在餐桶之海,我都会跑到校门口,坐在传达室外看校园外的人。
这时候往往天已经黑了。街上有夹着公文包步履匆匆的人,有推着车卖糖葫芦的爷爷,和卖本子的奶奶(去年教师节回去的时候她还在),还有更多的未知身份的,在街上游荡的人们。我喜欢像老人一样坐在台阶上,从几秒内他们的动作窥见或猜测他的生活。一个年轻女人坐在台阶上是不是失恋了,一个中学生走过他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我承认无端臆测别人有些无礼,但这是生活罅隙里我脑海中的万花筒。
后来长大独自做地铁,也尽量不在地铁上看手机。我喜欢观察地铁上的人,尤其喜欢看书的人。前几天看到一个公众号,叫做書。那里的编辑会每个月汇总地铁上的人所读之书,做成一个书单,我觉得有趣万分。相比10号线的拥挤沉默,我更喜欢郊区的线路,愈到终点站愈自如。看高斯教育大厦外面的绿色标牌,看标牌映在窗玻璃上折射出的男生,看男生眼里窗外暗下去的天。可是这样的人太少了,我在一面面发光的手机屏幕中只觉得逼仄,遂又对地铁又爱又恨。倒很想去北欧的城市坐城轨。
最近,我观察的窗口是校外的和合谷。有时下课晚,父母尚未回来,我便去和合谷吃晚饭。掀开门帘,像从平日徜徉地闯入新社会,别人生活的一角在我眼前暴露出来。这里大多数人的节奏都很快,有很多对着手机扒饭的上班族,也常见母亲带着小朋友吃饭,话题总绕不开作业学校云云,听起来有些窒息,每每总会庆幸从小到大我在家并没有人过问学习,甚至分享倒数第一的成绩也不会怎样。想起来小学每天八点半就熄灯,我们在黑夜里逃过三段老师一起聊天聊地,再看如今八点半,海淀黄庄,小朋友们却被作业填满,似乎随时要分崩、破碎。印象里我的童年,大家的作业都在三点半放学前完成,而后晚间沉溺在查理九世和皮皮鲁的世界里,或者也提起笔写一点幼稚可爱的文字,骄傲地传阅。
当然这里也有有趣的人。有一次,一群刚退休的阿姨和叔叔,在我隔壁桌聊红楼梦,聊张爱玲,我痴迷地听着,想随他们一同到海淀剧院去。还有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老人,坐在店里面,什么都不点。起初我害怕,大约是因为有轻微的受迫害妄想;见的次数多了,遂不再惧怕了,后来竟从他眼中读出孤独与忧伤,可却再没看见他。
我心中的地坛?
我想观察是人类的本能。我们的祖先一定也在篝火旁观察过月亮。但是我们观察的能力在愈来愈稀松平常和无聊的世界中被消磨——如果那个月亮变得像苹果一样熟悉,我想诗人们也不会再歌颂他,只会一口咬掉——甚至不关心它的形状与纹理,当然也不关心它的历史与未来。它长在这里,被我摘掉了,于是我就吃了。它是酸的或者甜的,也不过是一瞬间的印象。
我们的生活就有点像那个苹果。城市人和农民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区别,都被眼前的东西困住了,在划定的范围内(你的土地,或者你的任务)勤勤恳恳或者搞点乐子,但是极少数走出它——当然大多数人是被迫的。
因此在生活的狭缝中观察,总有些不满的意味,或者即使满足了,也会有更好奇的部分。我想这是观察者对于枯燥生活的一点点抵抗——如果不能在脚上,那我只好从眼里看一看另外一种活法。这和我们看电影,读书没有分别。无非是溜进别人的世界一阵子,再回到现实照旧去过。可相比于我们唯一一副脆弱的身躯,这就是很伟大的。可悲哀的是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而我的未来会是怎样,依旧像我所观察的人们一样迷茫。
有时我也希望停止自己的观察。太留意周遭会让别人的评价对在我心里留下很深的刻痕,不论是好的或者不好的。努力忽视别人的影响去走自己的路,似乎总有些困难。但,我还在观察,这总是好的。观察意味着还有热忱。我希望即使被困住也是被躯体困住,而不是被精神困住。
当初很喜欢史铁生笔下的地坛,更喜欢他眼中的人。我心里好像也有一个小小的地坛,包容我在其中兜兜转转。
欢迎到我的地坛来玩儿。
作者阐述:没啥可阐述的呀~想讲的其实都在下半段讲了 有时候(我猜)我看起来有些自闭 但其实我可能在仔细留意身边hhh 只是习惯了享受作为观察者可以避免尴尬的好处 所以不熟的人话会比较少 太熟的人可能会有幸见过我发疯(什) 如果把观察的东西一股脑都讲出来 将会是一片五彩缤纷但乱七八糟的星云
“观察意味着还有热忱” 赞同!
“但是我们观察的能力在愈来愈稀松平常和无聊的世界中被消磨” 同感😥 之前因为家人隔离 上学不得不坐地铁 第一天特别新奇 看地铁里的人都特别有意思 当时我觉得自己可以这么观察一周
结果第二天就不新奇了😶💔
世界很大不止手机 还是希望自己能多观察观察周围的世界
最近在观察体育课队友 超好玩 希望他不要知道(x
同样的不希望被精神困住🙋已经很久没有旅游了,似乎自疫情以来生活就少了很多乐趣,所以为了让精神不至于枯竭,就看了很多电影,虽然没能离开桌前一隅,但至少精神上畅游了远方
”…… 又爱又恨“+1
约等于”我不爱某些看着没意思的人“&“我又确确实实爱着有这些人在的世界,我也爱着这些人类”。
让我遥想一下小小的几止日坐在校门口台阶上的样子。那个年龄的人可能不会下任何判断,只是痴痴注视川流不息的世间光景。观察需要能量,因为向外打开,总是有风险,至少冒着“耽误时间”的风险。因此,肯观察的人一定有着孩童的心,无知者无畏。而另外一方面,常常观察的人,又会有一颗老灵魂,无声无息洞察某些事。到结尾,我感受到那种诱惑了(被一个平行宇宙友善招手~)
初中的时候因为阅读题(关于人物的)做的不好,老师也让我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观察旁边走过的路人甲路人乙,想象他们是做什么工作的,现在可能是要去做什么。一开始还观察的比较刻意,后来观察的多了,反而成了一种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
不希望被精神困住+1
我本人非常喜欢旅游,但是因为疫情已经好几年没出京了。本来计划在中考后的假期出去,可也没能去成Ծ‸Ծ出不了京,但我看的书和一些电影纪录片比疫情前多了好几倍,感觉精神上也没那么空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