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张
两个灌木丛中有一堆石头,杂乱地堆在一起,有橙色的、有灰色的,有磨砂质感的、有光滑的,像小溪中被水冲刷打磨的玉一般莹润,有棱角分明的、也有圆润的。冬天的树丛仍然碧绿、枝叶茂盛,它们中间隐蔽的乱石,让我想起动物的巢穴,在有生机、温暖的地方,搭建它们的家,抵御寒风
第二张
远远望去,地上是一片枯黄的草坪,草坪是起起伏伏的,上面有高大的树和低矮的树丛。经常能看见其中有上创意写作的同学蹲下切身体验大自然。目光向上扫,平时中午停鸽子的房檐空落落的,后面就是破败的居民楼和一条看起来已经荒废的科技金融街
第三张
我的面前是一个铁门,铁门前是一条马路,好像总有车往铁门的方向开,但它们总是又转向、离开,它们进不来,里面的人也出不去。马路两旁是破败的居民楼,不少墙砖已经变色,还有一些脱落了,栏杆间晾晒着衣物,随风飘荡。居民楼后面是高楼大厦,明亮的玻璃反射着晚霞的光,熠熠生辉,像闪着光的金子一般。铁门前后,学校、居民楼、商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的世界也好像和现实隔开了。
说实话,我一开始触摸大自然时是抗拒的,我认为在人群里做这件事有些羞耻,也觉得一切都是这么的普通,没有什么好感悟的;但是现在我改观了,我意识到北大附这么小的一片草坪上就有许许多多值得观察、体会的东西,我也意识到或许之前的自己太在乎外在的眼光了,做能让自己开心的事就好。
”我们的世界也好像和现实隔开了。“是的,就像平实的句子里,也蕴含着对于生存的体验和思考。
而且无论第一张还是第三张,我都和你有同感。感觉我时常见到却没有想到怎么表述的那些景致,以及其中包含的矛盾(说到这里,我意识到我一直没有想到去表述的原因不是没有机会,而恰恰是因为它们”日常“又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美或者熟知的审美,我不知该怎么”贴标签“)被你说出来了。
这是写作的价值。
看到石头的时候我想是谁把它们放在那的?而“棱角分明的”“圆润的”“枝叶茂盛”的,都是我不曾想到的词语,也许是因为一眼近视一眼远视,我看到的景物都趋于平面,他们给我的感觉静谧永恒,有饱和度不高的色彩,外加些许神秘感,却忽略了“相机”近景拍摄时该去捕获的质感与细节,原来一堆石头也可以有童话森里般的生机,也许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滤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