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Notes

我爸在农业大学当老师,他在上庄那块有试验田,夏天的时候玉米成熟,巨大的绿色须子随意地披在黄色的颗粒之上,直而瘦的杆子扎在地中,飘摇着吸引你去采摘。

玉米在我心里是没什么特殊地位的,不过是和红薯、土豆一样普通的食物。但在遥远的加勒比海北岸,墨西哥人在公元10世纪时就开始祭拜玉米神,到了现代,他们还会举办“玉米节”,漂亮的农家姑娘用软、大、白的玉米皮做裙子去参加比赛,获胜的人取得“玉米女神”的称号。他们还用玉米饼做主食,三毛在《万水千山走遍》中就提到了他们做的街边小吃“搭哥”,玉米似乎更像是一种不会说话的朋友陪伴着他们。

开始摘玉米了,热辣辣的太阳狠狠灼烧天空庇护下的孩子,我一直很喜欢被暖融融的光笼罩的感觉,但今天值班的太阳太毒辣了,让我感觉自己像一块面饼,安静地躺在电饼铛上准备变成金黄的颜色。我妈妈总跟我说,在我三四岁的时候被我爸带去当时他们的试验田晒了一天,也没有遮挡,导致我现在这么黑——真是令人汗颜的理由,我一直不爱在夏天出门时打伞或者涂防晒霜,晒黑了这件事哪里是一天炼成的?

摘玉米戴的白色手套很符合我对劳动工具的认知,手掌外围一圈和手指肚的地方贴了乳胶,有防滑的作用,还便于发力,整体是由白色的棉线编织的,一旦被土壤污染就会染上黑色的记号,好像在昭告世界“我刚完成光荣的劳动”。想起来小学时春游组织去紫谷伊甸园,最后的环节是体验挖红薯,当时发的手套居然是洗碗的橡胶手套,属实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我是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没有经历过农村丰收时节五谷堆在场院里的盛大场景,自然没有摘玉米的经验。我直接像拔河一样使蛮力拽下玉米,茎却顽固得像被胶水黏住一样纹丝不动,怎么加大力气都觉得“不是这种感觉”;又尝试用掰煮玉米的办法一折,一根硬邦邦的玉米却掉下来了,那一瞬间声音非常清脆,是“嚓”,与大地亲密接触时又显示出来它本来的重量,发出“砰砰”的声音。

亲爱的土地,我向你发出最后的道别,我用120天走完了全部的一生,刚才固执的挣扎是我最后的留念,但人类毫不留情把我摘下作为食物来饱腹。我从嫩芽时期就接受你的滋养,长高后只有我的脚才能与你接触,现在的我全身躺在你的上面,让我再亲吻你一次吧。

 

(写完上面那段后,我感觉我像在叙述一段祷告词,说完之后还要在结尾加一个“阿门”)

我曾幻想的劳动场景是像有经验的插秧农民一样,摁了二倍速似的掰完好几排,如果我有无人机的话,这样从上面看一定是无比整齐得像被镰刀割了一样。可惜理想是美好的,现实中的秸秆很容易掉皮,一根根纤维像是小刺一样偷袭到手掌的皮肤中去,倒也不疼,只是在某一瞬间触碰到了感觉神经,提醒到它的存在。伴随玉米一起长大的、来自内蒙大地的亲切沙土也转移到了我的手上,整个人看上去灰蒙蒙的。我的脸已经被太阳的颜色同化了,青藏高原的同胞们脸上的高原红转移到了处于北纬40度的我的脸上,脸的颜色倒也像冬天冻的那种鲜红,让人看了想给这个小姑娘送件棉服。

如何处理掰下来的玉米也是问题,用布袋子兜着时,棕色的土总是纷纷扬扬洒下来,或许是玉米留给大地的最后一封告别信。我把物美超市买东西时送的白色布袋放在地上拖着走,有点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边拉边用忧郁低沉的嗓音唱着《三套车》。“一袋”这个形容词好像太过轻巧,像是从超市刚买了物资,悠闲地拎回家,实际情况应该是“一麻袋”,这个量词让我想到我爸曾经告诉我,他小时候,2块钱可以买一麻袋土豆,足够吃一个冬天。

掰玉米时候的那种疲倦和跑一个800米之后的劳累不是一种感觉,更像是你撑着踢了一小时足球之后歇了五分钟又被喊上去继续奋战,再动一米都是对脚底极大的磨损,脚踝在隐隐发出“让我歇息吧!”的召唤。我不是爱在这种有意思的劳动中偷懒的人,总觉得上一辈的人能坚持下来的事情我也可以,但我的意志和身体在一直打架。想想上世纪的大部分人们,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这样忙碌的状态,换来的不过是不及今天很多的生活水平,让我这个总容易想到很远的地方的脑子又开始回忆起人类的进化史,甚至想到诸如“人类生下来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来受苦的吗”这种高远的命题,这发散的思维啊……

由现代化工业制成的汽车载着最原始的、第一产业的产物玉米向远处奔去,从原始的山里向充满工业色彩的大楼走去。

远离自然后,笔记到此结束。

虽然名字叫自然笔记,但好像全程都是我自己的想法,也没有怎么仔细写摘玉米的过程,作为一个自然人,实在只会写人,不会写自然,更多的玉米相关,尚待摸索。

avatar

4人评论了“Nature Notes”

  1. “巨大的绿色须子随意地披在黄色的颗粒之上,直而瘦的杆子扎在地中,飘摇着吸引你去采摘。“用词准 👍
    记得”塔哥“。

    这就退出去。等你写完再来。

  2. “还行”状态

    个人想法:还是一周前的老问题,写自然,感受没有那么多,就算是有旅游相关的自然经历,也很难展开叙述。本质上我还是爱写人和人的故事,自然总感觉光写景略显虚空,归根结底可能还是不知道如何从自然发散出去。

    Q1:这个单元我们用了2次课在户外游荡(起始课“感官地图”,第二次课照相机游戏)。观察-体验,然后写作。你感受如何?
    整体的感受还是不错的,我虽然经常在校园里游荡,但大多不过是在东楼、北楼这些不常去的教学楼,因为怕影响个人公德,也很少涉足草坪,真正地感受一下北大附中的冬天(想起来小时候,光着脚在公园踩那种鹅卵石的小路,当时就感觉有一百条鱼在咬我的脚底)。但是遗憾也遗憾在是冬天,枯木未逢春,可选择的观察景色就少了。
    两个活动中更喜欢照相机游戏,我的partner找到了玻璃房,抬头45度后配上阳光,很有味道,也让我有的可写了。

    Q2:之后的三次课要求从记忆种寻找切身的体会(四季,自然笔记)。回忆,写作并且思考。你感受如何?
    整体感觉不错,只不过记忆有时太零碎,没法很成串地连接起来。还有一点略有遗憾,夏天本来就是我最常写、最熟悉的季节,本来想挑战一下秋天的——因为网易云年度报告告诉我,我在秋天最常听《千千阙歌》,那是我去年最爱的歌——但还是没能走出“舒适区”,选择了在网络上受到更多赞誉、在北京持续时间更长的夏天。

    Q3:如果需要概括你和自然的关系,你会怎么说?
    一生二,二生三,自然生万物。自然有的时候是很神奇的东西。我们小区附近有个公园,我爸说我们很幸运,在北京还能有这么大片绿地的公园。我经常戴着耳机走在那里,就陷入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发呆境界了,可能是树木释放出了让我沉浸其中的因子。

    Q4:这个单元的观察-体验-写作/思考,给你带来的是什么?
    对校园内角落的观察和对细致事物的描写能力。
    一箩筐大家的春夏秋冬记忆。
    变了光线之后就会变好看的下沉篮球场、树枝、紫藤萝架子。

    Q5:对于接下来的课程内容和上法,你有什么建议?
    还是喜欢和几个同学在一起聊一些与写作话题相关的故事,可以打开话匣子,就像按了过山车的启动键,接下来的输出环节很顺畅了。也可以上课营造一些与写作主题相关的环境(?),比如讲童年可以放点积木玩具啥的。

    Q6:对于接下来作为写作者的自己,你有什么想说的?
    希望你能在有灵感的时候及时记录,用onenote抓住生活的碎片。写作不是硬挤出来的,可以通过老师提供的关键词或者是上课说的例子来触发你脑海中的某个闪烁的瞬间。或许你会讲:这个主题我不擅长,但把不擅长的主题多想想,擅长的素材范围就宽广起来了。

    1. “我经常戴着耳机走在那里,就陷入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发呆境界了,可能是树木释放出了让我沉浸其中的因子。“咦 这不就是自然笔记嘛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