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学过《曹刿论战》,那篇课文出自《左传●庄公十年》,除了神机妙算的曹刿为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外,那个任用贤才,虚心冷静的鲁庄公“同”也都被我们视为国君的典范。然而,鲁庄公也未必一直是那样,他也曾年轻过,迷茫过。这个正史之外的故事,相传就发生在他十四岁,刚刚继任国君的时候……
同在树林里跌跌撞撞,拨开一丛丛灌木、一根根藤条却还是找不到出去的路,他与众人走散已经一个时辰了。他喘着粗气坐到了一块大石上,心中久久难平
当国君实在太累了。“天何锡我君位!”同哭着,无力地喊道。
不知过了多久,他感到一束光照在了身上,他站起身,拨开丛丛灌木,循着光走出树林,眼前赫然是一片大湖泊。几只野鸭扑腾着翅膀飞进湖里,岸边正端坐一人。同缓缓走近,看清是一须发斑白的老者,正默默地看着水里的鱼。“丈人,此乃何处?”同问。老人回过身,打量了同几眼,随即起身鞠躬道:“此乃菟莍”,随即又问:“尔衣着贵气,莫非是新君同?”同拍拍衣服上的土,尴尬地点点头道:“正是,不知丈人如何称呼?”老者笑着摇摇头道:“吾隐居菟莍,自称‘菟莍野人’,你仍叫我丈人便可。”同躬身行礼,老者扶住他,领着他一同坐下,望着水里的鱼问:“国君不为政,却到菟莍,所为何事?”同捂着头叹气道:“父横死齐国,母通齐侯,今诸侯皆有霸心,国亦不安,诸事赖于吾,甚累,故狩猎休息。”老者听后平静地道:“然,凡物不足以行大事,才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国君此举实非礼也。”同听后有些愤怒道:“丈人非君,安知君之劳乎?”随后扭过脸,不再说话。
老者望着眼前这个个子虽高可一脸稚嫩的青年,眼里泛起泪花,轻轻拍拍他道:“吾语汝一事,愿闻否?”同点点头。老者随即望着湖里的鱼讲起来:“吾知一国君,初为庶子,其父夺其妻而生太子。父薨,太子尚幼,于是摄为君,吾忆其龄近汝。当是时,臣民无从其命,其本欲无为而待其弟长,然国危,遂与诸侯平,合而战,国于是盛。当国之始盛,其臣谏杀太子而立,拒,臣以告太子,太子杀之,无丧,葬于野。”老者说完叹了口气,同此时已经听入迷了,望着老者愤愤道:“人皆负之,何不隐!”老者指向湖面,同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原来是一片树叶,正被湖水推动着飘来飘去。老者道:“人生似浪挟叶,人为叶,史为浪,或愿无为,然终将不得不为之;人或负之,竭力则已,史将不负,后人能察。”同听着老者说的话,看向自己的双手,忽然觉得国君的身份于自己似乎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责任了,他感到兴奋,刚想感谢老者给自己指点迷津,抬头却发现老者消失不见了。“丈人,丈人!”同喊起来,无人应答。正着急,这时耳边传来一阵呼唤。
“兄长,兄长,醒醒!”同睁开眼,发觉自己正躺在大石头上,身边站着三个弟弟庆父,叔牙还有季友。庆父道:“兄长独逐野鸭失散,久候不致,乃寻,方视兄长眠于石上……兄长何故眠于此?”同不相信一切只是梦,四处张望着问道:“可见一丈人否?”叔牙道:“唯见兄长。”同翻身下了石头,不说话,沿着梦中的方向快步走去,三个弟弟跟在他身后。不一会,他们穿出树林,眼前赫然又是那片大湖。同走到湖边,水里鱼儿游嬉依旧,然而不见了老者。同正在思考,季友招呼起他,他快步过去,季友指着一块石头让他看,他看去,只见那上面写着“隐公息姑,葬于菟莍”。三个弟弟想要问什么,可看向同此时已经泪流满面,对着石头深深鞠了个躬道:“感伯父期许,侄定不负国君之命!”
《谥法》,“胜敌克乱曰庄”。同没有辜负伯父的期许和国君的使命,带领鲁国走向强盛,一度赢得了春秋首霸齐桓公的尊重。历史也没有辜负他的功绩,谥其鲁庄公,名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