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夹金山的雪无情地鞭打着大地。红军队伍在艰难地跋涉,风雪中,一个身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他叫肖默,国民党军统派来的特工,任务是渗透并伺机破坏红军高层。

 

肖默原本是军校的高材生,但在一次被红军围困后,被一位红军将领罗亦南救下并感化。罗亦南的理想和人格魅力,像一盏灯,照亮了肖默迷茫的内心。任务开始前,上司曾暗示,若罗亦南过于“顽固”,必要时……肖默当时心中一紧,把这句话当成了噩梦的序曲。

 

几周相处,肖默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智慧,赢得了罗亦南的信任,甚至成了他的临时参谋。罗亦南向他谈论理想,谈论未来中国的样子,那些话语像种子,在肖默心中生根发芽。他越来越敬佩这位共产党人,暗下决心,绝不能下手。

 

然而,军统的催促电报如催命符般传来,措辞严厉。肖默知道,组织不会容忍一个“叛徒”长期潜伏。更让他绝望的是,他截获了一份情报,显示有人怀疑到了他头上,罗亦南也隐隐察觉到了什么,只是出于信任,没有挑明。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营地篝火摇曳。罗亦南找到肖默,递给他一碗热汤:“肖默,你是个有才华的人,国共之争没有意义。如果你愿意,留下来,我们一起……”

 

肖默的心剧烈地跳动着,几乎要脱口而出。但就在这时,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几个国民党特务模样的人闯了进来,为首的正是军统上海站站长王魁,他带来了上级的死命令:“肖默,立刻执行任务,否则,你就成为党国的罪人!”

 

空气瞬间凝固。罗亦南脸上的笑容僵住了,他看着肖默,眼神复杂。

 

肖默脑中一片空白。他不能!但他能怎么办?拒绝的后果是立刻的死亡,或许还有更多人因为他暴露而牺牲。他颤抖着手,握紧了口袋里那把冰冷的枪。

 

“罗部长,对不住了。”千言万语堵在喉咙,最终只化作这三个字。他猛地拔枪,动作快得不可思议。枪声在寂静的雪夜里格外刺耳。

 

罗亦南缓缓倒下,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和一丝解脱。肖默跪倒在地,泪水混合着雪水,冻僵了他的脸颊。他亲手杀死了自己最敬重的人,背负了无法洗刷的罪孽。

 

他冷静下来,伪造了现场,利用混乱和熟悉的地形,悄无声息地离开了红军队伍,消失在茫茫风雪中。他隐藏得很好,抹去了自己所有的痕迹,像一个真正的幽灵。

 

接下来的日子,肖默在痛苦和自责中煎熬。他看到了更多国民党的腐败和黑暗,对比之下,罗亦南和他的红军显得更加光辉。他内心的天平彻底倾斜。

 

抗战爆发,国共再次合作。肖默看到了机会。他冒着生命危险,联系上了党组织。起初,组织对他将信将疑。肖默没有辩解,只是默默地提供他所知道的一切情报,包括国民党内部的重重黑幕和针对共产党的阴谋。

 

一次关键的战役前,肖默截获了国民党准备破坏共方兵工厂的绝密计划。他必须亲自送出情报。这无异于再次深入虎穴。出发前夜,他站在窗前,望着远方,仿佛看到了罗亦南的身影。他没有忏悔自己的过去,因为他要用行动来赎罪。

 

任务成功了,兵工厂保住了。肖默却暴露了身份,被捕牺牲。他牺牲的消息传到延安,许多人才知道,曾有这样一个特殊的“敌人”,用生命完成了最后的救赎。他的故事,如同夹金山上未化的积雪,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时代的复杂与人性的挣扎。

2人评论了“”

  1. 信仰 牺牲 坚毅的
    共产党对肖默信仰以及人格的影响
    不知道如何转变肖默的态度 还要写细一点,但是还没有构思好每个情节的发生背景和场景

  2. 雪地拔枪有画面感,读后能给我留下印象。其余部分有些像隔岸观火,是对一个人身上发生的事概括。肖的一些特征你已经写出来了,看得出来这是个能力挺强也有一定头脑的人。为了写出转变,我们很多时候难免需要写出一个人最脆弱之处。如果那个地方被“叮”拨动…… 这时也许需要的是更具体细致的人物设计。例如,肖默原本出身什么家庭?他能接受好的教育,也许家里是商贾或者知识分子。他接触罗之前,是不信任共产党还是不了解共产党所作所为?(这两点不一样)
    要想写政治,就得了解政治。罗作为共产党人,对苍生的悲悯、对人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感,都可能是肖过去的家庭/阶层教育里或缺的。我从书里看到很多小资产阶级转投奔共产党的理由是:把自己投入到人民中去,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这是否会是肖的理由?
    以及,现在叙事的重点似乎不在转变。我看我记住的就是被迫杀害罗那个情境。如果写转变,或许可以从杀罗后的多年麻木内疚灵魂被折磨写起,肖的日子蝇营狗苟,他日日目睹底层民众在国民党混乱不作为的管理中艰难生存,某个跟当年相似的事情点燃了他,让他想到多年前罗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于是他幡然醒悟,转而成为给共军送情报的人。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