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枝

Q:

通信、写诗、创作……犹豫/选择,拖延/坚持,沉浸/抵触/逃避/享受。这学期,在这门课里,你成长了什么?请掰手指头一一列出来(如果没有,也请说出来)。

A:

①敢于去写诗。其实我很小的时候就有过一些构想,但我在很长一段的时间内要么本身是缄默的,要么始终揣着一种“只有最伟大的诗人写的才是诗,我这样的人写出来的是笑话”的想法(当然这也出于所处环境中带有的恶意,以及本身在过去过度注重他人评价)。现在至少敢尝试诗歌的创作形式了。

②%……&¥#@……。我能感觉到自己的文字有了很大的改变,有更多的句子被我认为是“写得不错”的。在创作的过程中,我敢于去面对真实的事物,发自内心地不去逃避或者掩盖什么。同时,对自己的产物更有自信,不会因为一些质疑和不理解而否认既定的存在。然而,对于自身情感态度,我还是持一种过去很糟糕的观点的,因为确实太难以接受了。有的人说“那些杀不死你的让你更加强大”,但这是真的吗?我认为这只是一种成功人士当卡车(装货)的一种说辞,毕竟我得意的时候我也是这句话的坚定支持者。又有人说“不要苛责过去的你,那个时候的ta也很迷惘”,但我相当地讨厌这句话。第一,任何一个敢于直面过去的人都是英雄,而没有任何法条规定英雄不能发表谴责。第二,这真是谴责么?正是因为认识到了什么,才会抒发什么,只是自我保护机制始终起作用,因而会给他者产生强烈的对过去近乎仇恨的态度。但我认为,这种“仇恨”更多的是一种淡蓝色的忧伤,它可以极其浅薄,却永远存在,挥之不去。我以及我的读者,或许都能感受到我的文字始终具有这样的特点,这大概是改不掉的了!或从我喜欢的文字来看,也是如此,且特点更加鲜明。并且在这学期的创作中,我愈发感到我写当下或是真的极其开心的时刻时会不知所措,即不知道如何斟酌文字,写出来的都是看起来令人尴尬的事物。后来我想了想,大概率是因为过去名为过去,已经溜走了,不会再缠着我,所以我更随心所欲。我也不得不承认,正是这种带有世俗“悲情”的人和事才能刺激我写作。至于我是否表示“原谅”某些人,那就真的得看我写作的那段时期,我过得如何了。

③更内倾。因为写完一篇文后,我会收缩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如果现实生活又磕磕绊绊,那真的是很难外倾哪怕一下了。

Q:

家门口闪着红灯的佛像、透明雨伞、旧年衣兜里摸出来的糖 %……&¥#@……写作对你来说,是什么?

A:

我想说一个很不一样的,即“写作对我来说是七年前我最爱听的历史播客”。我很小就开始读历史书,但那时是有什么读什么,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没有产生偏好的人与事。直到七年前,偶然邂逅了这个名为“闻古知新”的博主的音频,是关于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自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春秋,之后从未改变。这位博主的声音好听、叙事清晰有趣、风格与我合拍,让我在每期仅有不到十分钟的节目中,透过“文字”感受到了跨越两千多年的情,这真的很奇妙。此后经年,我不得不认为我所有的写作中透露出的“迷惘”“虚无”“不可捉摸”等恢宏而缥缈的特征,或多或少地被这节目与历史影响。今年,我发现了一句很棒的话:“唯有文字可以映证生命的存在。”(大意如此,原句绝非如此)一切大概才了然不惑。也是今年(严格来说是自去年起,只不过与现在的我最像一个版本的我自今年始),我开始创作文言文的人物传记或是叙事文体,为我喜爱却历史记载鲜少的人物立传,同时发表一些与古往今来大众认知相反的观点。这或许已经超越了之前我对“写作”局限于你我他之间的认知,而是上升到一种可以“延续”生命的载体。每次写完这样的文言文,分享给朋友观看的兴奋感,也总是在我预期却不受控制地胜过写现代文风的文时的情绪。如今说来惭愧,好几篇文都写了一半多一点就弃之无味,过了好久突然又重新提起兴趣,结果马上就要开启一年的艰苦生活了!真害怕,自己为数不多的灵性会被消耗殆尽,太可怕!所以在此表述出来,便没那么可怕了。

写作更是一种生命的行为。

“为了爱你我与时光僵持,时光将你摧折而我续你新枝。”

avatar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