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校友通信

伯爵你好!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

关于你这种奇怪的感觉,我觉得你的妈妈做得很好。和你通信以来,我无论如何都希望对你坦诚,永远讲真心话。但此处的真心话可能对你学习的韧劲有不好的影响,所以我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暂时忽略这个话题。你就以苹果手机为目标向前冲锋吧!如果觉得苹果手机的效用不够,可以向你妈妈再申请一台笔记本电脑。

关于卷子神秘失踪的问题,我高三的时候买了6个大文件夹,分别夹语数英理化生(当初我们没有六选三,只有文理分科)的所有卷子,学案和材料。我认为这个办法是非常不错的。东隅已逝,桑榆未晚,建议你也作此准备,将你现在能找到的未曾失踪的所有材料分科目整理好。建议买那种活页的文件夹,一个文件夹下有好多小塑料口袋,可以随时拆卸下来的那种。我当初买的文件夹都没有小塑料袋,而是只有中间那两根长钉子,然后我用打孔器把每张卷子都打孔串在一起,这样方便我随时查看并拿出任何一张。现在这个新的时代说不定有更好的方法,比如把它们都扫描进iPad之类。我的语文和数学的文件夹到最后快高考的时候已经满到要溢出来了。

语文的问题,我觉得你的语文也非常好,至少绝不会差。我的语文也是我学得较好的学科,我认为想要学好语文,除了必须要付出背诵和做题的苦工以外,最重要的是你的文学积累、感知力和表达力。后两种能力可能会被很多人笼统地称为“灵气”,我看到你的作品,认为你不管是感知力还是表达力都是相当不错的,所以你应当能学好语文的学科。但是,青少年时期(用通俗的说法来说,就是我当年一样也有的“中二”时期),往往会有一种叛逆感,也就是故意不做那正确的,按照错误的去做。具体指的就是你说的那“不适合写在考试里的东西”,其实我那时也以为这些东西才是对的,是宝贵的,当然现在我认为它们有画蛇添足的嫌疑。所以,我想说的是只要你认真去感知,感知作者的意思,感知文段的意思,以你在你作品中表达的细腻程度,你不可能领悟不到文章里面的意思。所以我认为你只要过了你心里这关,就完全能学好语文,特别是应试语文。如果实在过不了,不如想想苹果手机(笑)。

关于你的新作,我觉得写得非常好,你在之前的来信中,提到过你最近正在“最近正在填一首有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的欲望、幻想都不能满足,在梦里享受一切(源于我自身生活)的歌词”,想必就是这一首了。我觉得写得比较好的关键在于你的情感相对真挚一些,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现象是比较常见的,我想你的感触也比较深。有一些可以提升的地方主要还是在于用词,比如“交织成的暗箱,密封住,只有我一个人自恋自赏,不需要跌宕”,这一句里的“跌宕”明显是为了押韵而找出来的一个词语,并不太适合形容一个暗箱。

现在距离高考还有一年,你的心态会经历很大的转变,而且一定会经历几个阶段的转变。我觉得始终坚持不管如何都认真完成你的学业,先暂时保住一个底线再说。至于心态的调节,我更加倾向于用你能用的一切办法,例如一些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将你的心态调节到一个比较正常的阶段。你说你认为这是高考前的最后一首作品,我觉得先不要这样想,因为“先停止写作,把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在学习之中”的想法可能会让你更加厌恶学习,我记得我在之前的某一封信里提到,尽可能不要将学习和娱乐对立起来。如果你认为“我为了好好学习牺牲了太多(娱乐,创作)”,你内心对学习会更加抵触的。在我和你通信的过程中,我感觉你似乎认为应试教育是死板、痛苦和无创造力的。当然我相信大部分的北大附中学生在经历了之前的两年以后都会这样认为。但是事实上应试教育也有一部分的创造力,这一部分的创造力主要体现在每一个科目最难的一些题目上,例如数学的最后一道大题。所以苦中作乐是高三的必备技能之一,希望你能在应试教育中发现一些乐趣,然后用这些乐趣继续支持你前进,祝你高考顺利!

郑煜

高承志 于2025年6月12日周四 13:48写道:

>
> 学长好!
非常高兴能收到您的回信!我现在有些奇怪的感觉,就是假使我高考考得很好,凤毛麟角,那我之后的日子照样和考得相对较差的人过得差不多,也没比人高明,所以一想到这个,就会顿时失去猛冲的韧劲,现实就是如此,但是我又不能就一直软下去了,所以我现在有很好玩的目标——我妈说只要我高考考的好,就给我买苹果手机的最新款,我一想到这个反而比想前途、想目标院校更有学习的欲望了。
感谢您给我解答了有关笔记类似的疑惑,我现在非常不喜欢网课了,因为我能感觉到网课我已经不可能100%认真听了,能60%~70%听课就不错了,那么高三,我祈祷不用再上网课了。我们化学老师跟我说其实高二做题思维做题技巧不行没关系,等到了高三接受各种训练过后,那些都不是问题。接下来可能还有些疑问。
还是我们化学老师,聊天的时候他说他觉得错题本作用不大,虽然我个人感觉我也不能保证整理完我会时常看,但是不整理我的卷子一般会神秘失踪,想看都看不着,不知道您那时候有没有做过类似错题本的东西,如果您有什么好的经验和建议,我会非常感激。
不过比较重要的是语文,高一高二我语文正常发挥应该能进一层次,结果现在考得都已经看不下去了,我现在思考了一下,总感觉应该是我一直写东西,一直发散思维,就把自己的思维从应试的角度变成了更跳脱的思维,我们语文老师说我期中脑袋都不在考试上,答出来的东西简直胡言乱语,或许长远看来,思维的跳脱是好的,但是现在对于高考来说体现出来的结果是很不好的,所以我在思索如何暂时回到最初的样子,又单纯又努力,不会在答题的时候想不适合写在考试里的东西,我打算高三以后先停止写作,把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在学习之中,看看会不会好些,但我个人不是特别愿意这样,您有什么合适的建议吗?
最后,虽然我可能在几周之后就不会再有新作,但是这首歌我还是要发给您的。
无尽发梦
瞳孔麻木坚持睁眼睁眼
禁不住如潮困倦
浸泡在臆想意识的温泉
淡化无所谓尊严
妄想虚荣欲望能去改变
发梦后端倪浮现
梦境现实毫不相关,但肆无忌惮
发梦中才捱过每天
空气早已任人扭曲到黑地昏天
全是泡沫,全是云烟
梦境里无制限
随意触摸冒犯长啸都如此随便
不愿清醒,原形毕现
梦境后还假面
心灵的裂缝仍交替频闪
勾连着那些虚线
谄媚的温柔总纠结缠连
终不愿化为内敛
假使平生顺遂没有绊牵
谁乐意自我欺骗
模糊意志浮沉界线,扭曲般扑面
浮沉中没有了底线
空气早已任人扭曲到黑地昏天
全是泡沫,全是云烟
梦境里无制限
随意触摸冒犯呐喊都如此随便
不愿清醒,原形毕现
交织成的暗箱
密封住,只有我一个人自恋自赏
不需要跌宕
多希望,能让交错轨迹完美对嵌
这多么荒诞
就算发梦岂能一直任我偷光取欢
兜兜转转徘徊进现实迷乱
随天方夜谭远去消散
无尽清醒,全是疲倦
可能这首是我高考结束之前最后一首作品了,我其实也很希望写更多东西,但是现在局势不是特别允许了,所以这封信恐怕要接近尾声了,期待您的回信,祝您生活学习平安顺遂。
> 在 2025-06-03 22:44:07,”Yu Zheng” 写道:
> >伯爵你好!
> >很高兴能收到你的回信!
> >是的,还有两三周你就要被扔进熔炉里了,对此我感到非常抱歉。《城南旧事》里面,林海音遇到不愿意做的事情时,她的爸爸总是说,你硬着头皮去做就好了。后来,当她的爸爸得了重病,即将去世的时候,林海音也对着爸爸说,你硬着头皮,病就会好了,而此时的她不知道有些事情是无法硬着头皮去做的。我相信高考对于你而言是一件可以硬着头皮去做的事情。
> >
> >学习方法上,如果一个方法对所有人都有用,但对你没有用,你也不必强行去采纳它;相反,如果一个方法对自己有用,但对别人未必有用,你也可以去使用它。我个人一直把记笔记当作一种非常好的做法,而且一定是用笔在纸上记笔记,而不是像我的一些同学一样用iPad记笔记。因为我用iPad的话一定会用来打游戏的。我认为,记笔记的最好的作用,就是占用你的双手,这样即使走神,也不至于像你说的,把网课的页面切换到别的地方。而且,特别是对于视频网课而言,视频网课的知识密度很低,如果你看完以后忘记了,那么就需要翻回去再看,而找到视频中对应的位置也很难。所以我在看视频网课的时候一定会做笔记,一方面是让我不要走神,去把网页切屏到别的地方去。另一方面则是把视频里的知识提纯,这样就不用反复看这个视频浪费时间。
> >
> >学霸笔记一类的东西,本质上也是把知识浓缩,比如一页纸上可能工工整整地记录了某一个章节的所有知识点的全部信息。从理论上分析,一切有助于将知识浓缩成为知识点的方法都是值得尝试的。虽然我不怎么参考别人的学霸笔记,不过如果你能找到一些这种笔记,也不妨作为你的参考。当然,看这些笔记的时候,如果能够用你自己看着舒服的方式重新写一遍那就更好了。
> >
> >对于高三的生活而言,我个人希望你能有一种“钝感力”,这是一个有些日系的词汇,大体的意思就是不要过多地关注自己生活中的那些痛苦,因为高三这些东西都是必然存在的。其中包括高强度的学习和做题、和同学们的相处关系、排名以及带来的竞争压力等等。这些痛苦会随时存在而且很难消除,那么你就不得不带着这些感受一起前行。我曾经说过,要试着接受这些痛苦始终存在,并且不断地试着感受它、接受它直到能够带着它一起前进。当然,你说的压力也在此列,压力已经成为我的一种常态,相信未来也会成为你的一种常态。人们常说,适度的压力有助于进步,却从来不说什么是适度的压力。我想,不管是什么样的压力,恐怕我们都要努力将它们视为对我们适度的压力吧。我希望你能试着不要将这些痛苦转化为可能会影响你身体健康的东西,例如失眠。对于高三,我回头看来会觉得那时候的痛苦并没有什么,甚至觉得当时的我太过于脆弱,导致最后并未能考好,但是我也知道事实并非如此,我不能以现在的我的心境去评价当时我的心态。
> >
> >我不知道你对小学奥数的态度如何,或者你小学的时候是否系统性地学习过小学奥数。不过在我那个年代,也就是小学奥数还作为小升初敲门砖的年代,我在海淀区当“少年卷王”,靠着无数的小学奥数获奖才敲开了北大附中初中的大门,而且被选进了实验班,和一群精通小学奥数的朋友们一起长大。我觉得小学奥数是非常灵活的,教会了我很多思维的方式,更多的是给了我思维的可能性,所以我还是挺喜欢小学奥数的。本科以后,有很多的数学问题用常规方法可能很难解决,或者非常繁琐,但是使用一些奥数思维,则很快迎刃而解,这种时刻总会给我很大的愉悦感。我很敬佩的一位小学奥数老师有句名言:想通了很简单。我想,想通的一刻,应当是我最喜欢数学的那一刻。所以,我觉得你可以试图学习一下小学数学的思维,可能会让你找到对数学的一些兴趣。
> >
> >期待看到你的新作!
> >
> >郑煜
> >
> >高承志 于2025年6月3日周二 11:55写道:
> >>
> >> 学长好!
非常高兴能够收到您的回信!再有那么两三周我就要被扔进高三熔炉里了,也不知道能不能炼成钢,总之我下定决心刻苦努力一把。
最近写作的热情不是特别高涨,可能是无尽的压力让人不知所措,但是在学习上有的时候会感觉怪怪的,比如说数学,最近我们在讲排列组合,现在貌似高考排列组合考得会相对简单,就在统计概率里用一下,但学案里的难度大部分都是小学奥数难度,感觉很抽象,所以就不太愿意特别认真听了,而且最近端午的假期感觉学习效率也不怎么高,也就只是把作业写了个大概,再过两天又是高考,我们高二的又得回家上两天网课,所以那两天如何保证自己听课的时候忍住不切屏呢?虽然有可能在您高一高二时高考的那几天是直接放假撒花,但是还是希望听听您的意见。
还有一个小问题就是有关笔记这件事情,因为我们有同学是认为记笔记对于他们的学习帮助不大的,但是我觉得效果还是挺明显的,不知道您那时候记笔记会不会按照那些什么学霸笔记,网上那些大神整理的那样去做呢?
最后我认为对于歌词的创作我会继续坚持下去,下一封信一定会附上新作!也祝您生活顺遂
> >> 在 2025-05-27 01:38:13,”Yu Zheng” 写道:
> >> >伯爵你好!
> >> >很高兴能收到你的回信,在我们那个年代,高中的午休开始时间是11点50,而下午第一节课的时间是下午两点,也就是一个超长的午休时间。所以当时许多学生愿意去新中关吃饭(当时的外卖平台还没有如此发达),新中关也被称为北大附中食堂。当时我们的食堂也是三层,但是具体吃的是什么已经忘记了。在初中的时候,学校食堂的饭菜还非常简单,当时基本上就是以各种的菜配米饭为主,后来高中的时候,学校的食堂一度好吃了一段时间,一楼的咖喱饭一度成为我每日必吃的食物,不过也很快就吃腻了。后来,我去山东大学上学,那边食堂便宜又好吃,所以我很快就把附中食堂都有什么给忘差不多了。
> >> >
> >> >补充一点的是,过去的北大附中,老师们会给你机会让你去犯错,如果你想改变,有很多老师都愿意帮助你。所以如果你对你自己的成绩不满意,那么你将会有很多的机会去改变自己,在此过程中,你也可以寻求到许多老师的帮助。不管怎样焦虑是没有用的,多做一些题目,当做题达到一定数量后(当然,需要认真地做题)一定会有明显的改变。学习不好在北大附中并不是末日,特别是当你能意识到这点以后,自我放弃在北大附中则是致命的。
> >> >
> >> >关于deepseek的问题,我的专业是强化学习,我本科阶段的大部分时间和研究生阶段的全部时间都在研究这个玩意。或许你知道,deepseek包括chatgpt的技术基础都是强化学习。我先说结论,我认为deepseek是没有办法取代人类写作的,他写出来的东西并没有灵魂。如果灵魂这样的描述让你觉得有些空洞的话,我可以换一种说法:AI没有表达欲,自然也就不能像人类一样进行创作。实际上,现阶段的deepseek,或者chatgpt
> >> >o3依旧会犯一些非常愚蠢的问题,因为其内核依旧并没有改变,只是一个聊天AI,根据输入的文字来决定输出的问题,实际上并不能进行任何有逻辑的思考,虽然你可能认为他的回答是有逻辑的,但是事实上只是看上去存在逻辑,或者仅仅只是因为输入到AI中,让AI学习的材料本身是有逻辑的,所以让输出具备了逻辑。然而,AI实际上不能生成出从未见过的逻辑。例如,经过我的测试发现,AI是否能够解答较难的问题,关键取决于问题是否有被当作AI的学习资料,通常被认为逻辑上更加复杂的题目,交给AI后能够正确作答,相反的,一些逻辑上更简单的题目却无法答出。而将逻辑较复杂的题目,换一个问法,或使用题目中的原理自己出一道新的题目向AI提问的话,AI就做不出了。实际上,即使AI能够解答一些复杂问题,我依旧不认为它掌握了该问题背后的逻辑关系,仅仅是因为它曾经学习过该问题而已。目前的大语言模型AI只能在科学研究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比如帮助我处理一些重复性的文字工作。我也曾用它试图创作小说的情节,但是实际上它为我的人物所写出的情节,和我对我自己人物的定位相去甚远。
> >> >
> >> >所谓创作的东西,我认为非得像司马迁说的那样,要到“思垂空文以自见”的程度不可。创作并非命题作文,根据题目写出文章,而是要首先是自己发自内心地拥有表达欲。只有当你有了表达欲以后,比如你的日常所思所想,或者有感而发的东西,然后你就可以去写作。AI写作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人味,更多的是写一个精彩的故事,或者安排精彩的情节,但是人物的对话并不是为了表达你想要表达的东西,仅仅是为了创作出精彩的故事而已。无论如何,我认为创作没有捷径可走,从别的地方看来或抄来的故事材料终究不是你的,
> >> >
> >> >我曾经认为,写作就是写故事,故事精彩就是一个好的作品。我年轻时,沉迷于《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一类的作品,当然,我现在依旧觉得这些作品非常精彩、非常经典。但我直到后面阅读了《罪与罚》以后才意识到:写书不是写故事。《罪与罚》的人物关系非常简单,主要人物不过是主人公拉斯克尼利科夫一家、索尼娅一家,几个警察和拉斯克尼利科夫的朋友拉祖米欣等几个人而已。人物并不复杂,情节其实也并不复杂,但是这本小说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作者借用这一部小说探讨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 >> >
> >> >我也比较喜欢陈奕迅的歌,但我听歌不太看歌手,我不会因为喜欢某个歌手,就一定要去喜欢他的所有歌。在我常听的歌单中,每个歌手也就放最喜欢的几首歌而已。相比而言,我更在意歌曲的缘分,我并不会抱着一个歌手去听他的所有歌,而是我会在一些时刻听一些随便什么歌,如果这首歌我很喜欢,就加入到我的歌单,并不会在意这首歌是谁唱的。在陈奕迅的所有单曲中,我比较喜欢《阴天快乐》,《单车》,《淘汰》等作品。
> >> >
> >> >我看了你的新的歌词,总体来说写得是不错的,但是歌词的创作,或者说填词有一个一直以来的问题。我在初中、高中时候喜欢写古体诗和词,但我现在逐渐放弃了。在写作的时候,通常是选定了一个主题,然后去选择合适的材料来组成文章。比如,你的那一首让我印象深刻的歌词,写了你和你奶奶之间的情感。这篇歌词是以亲情为表达的主题,通过一起喝热粥、两人的争吵、烤橘子等题材建构起的一篇作品。总得来说,写作时候应当尽可能地选择合适的,能够贴近你主题的题材使用。我那时候认为自己读书很多,写文章时候恨不得把我知道的所有材料都写进去,后来才慢慢意识到这是舍本逐末的,真正重要的是文章的主题,材料的取舍必须得根据是否能清晰地表达主旨这一点来决定。例如,“吹弹袜子”这一题材,是你和奶奶的独特回忆,这是别人所不知道的,如果不加以解释,容易造成读者的误解。所以这个题材可能不适合直接放进去,或者放进去的时候需要加以解释。但是,写歌词,包括写古体诗词的问题在于,文字的限制较多,需要符合特定的格式、字数和韵脚,这就导致你无法自由地运用你的材料,有些合适的材料会因为不适合押韵而不得不重新组织。如果在写作时不能把握这个度,而是选择过度地追求格律,反而会导致具体写作的效果不好。
> >> >
> >> >这首歌词给我的感觉也有些类似。歌词的名字叫做《是否存在》,第一句写了一个“你”,所以整首歌词应当是在分析“你”是否存在。第一句歌词是说,睁眼能够见到你,但闭眼却见不到你,意思是这里面的“你”在物理世界里陪在我身边,却没能走进我的内心,虽然存在但是似乎又不存在。我觉得这种感觉抓得挺好的,如果能够以这种感觉去描写一种出现隔膜的亲子关系、或者夫妻关系的话——当然,需要你有相应感同身受的阅历——能写出一篇不错的文章。后面的部分,更多的是在写你自己有一些想法,却被生活中的一些享乐麻痹了,最终导致既没有了心中的热情,也没能得到快乐。这种感觉也抓得不错,通常来说欲望和现实之间的冲突是造成焦虑或抑郁的最主要来源。比如你希望能学得更好,拿到更好的成绩,也希望有一些娱乐。那么你如果选择学习,就会遇到现实中的困难和痛苦;放弃学习选择享乐,就会面临内心的挣扎和质问。如果能够把这种矛盾写得更加深刻,并结合你具体的阅历,也可以成一篇非常不错的文章。
> >> >
> >> >总体而言,我觉得你的这首歌词《是否存在》中捕捉到了两个比较好的处于矛盾中的情感画面,然而受限于歌曲的题材表达,让你的这两种情感的表达不具体,也只停留在这种矛盾的浅层。如果你能在你的阅历中找到足够多具体的材料将这两种情感的画面具象化,让文字更加深刻动人的话,我认为可以写出非常不错的文章。
> >> >
> >> >祝你学习顺利,生活愉快!
> >> >
> >> >郑煜
> >> >
> >> >高承志 于2025年5月25日周日 22:54写道:
> >> >>
> >> >> 学长好!
最近学校每个书院的督导都非常阴险,据说有那种抓手机抓平板拍完照留完证赶紧跑的督导,所以整的特别抽象。话说您那时候的食堂饭如何呢,现在北大附中的食堂还是分三层,只不过饭做得多半没以前好吃,我应该赶上了之前食堂的末流,所以知道原来食堂的饭有多好吃,现在兰州拉面连萝卜都没有,很多东西弄得也没那么好吃卖的还挺贵,就挺无语……
我现在心态已经尽量调整过来了,您给我提出的建议我也尽量地去付诸实施,但是感觉中午硬逼着自己做题效率仍然不高,这个时候只能捂脸了。
我现在已经不敢看各种的视频了,因为我知道我控制不好时间,甚至有时候上课还在看,所以我现在只保留了一个娱乐方式(填词写东西对我来说像是事业,而不是消遣),就是看deepseek写的小说,情节的大体设定由我来定(我日常所思所想,或者有感而发),不知道这样还有没有什么潜在危害。
其实我将来有过专门填歌词,但容易没饭吃,所以我不敢往这方面过分发展,只把填词当作一个爱好,最近正在填一首有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的欲望、幻想都不能满足,在梦里享受一切(源于我自身生活)的歌词,原曲是陈奕迅的无人之境,如果我写好了应该会发给您看看。
不知道学长听不听陈奕迅的歌(在此之前的信中我也提到过我是ef),他的唱法就是用情感打动人,语感极其强大的一位歌手,所以我很喜欢听他的歌。学长有没有喜欢的音乐之类的呢,或者说有那么几首感觉很打动人心的?
这首歌词叫《是否存在》,原曲是《与我常在》(建议听听原作,是陈奕迅早期的代表作),是林夕的手笔,我的翻填多半比不上夕爷,但是还请您费事稍微看看。
睁开眼似在见你
闭上眼寻不来你
如何存在做到销声匿迹
每分每秒也疲累
自以为日益努力
幻想在我心思充斥
想象明朝更惬意,流沙萦绕间渐渐被障蔽
电影游戏多惬意,仿佛酒精麻痹了志气
错位的窗台,满屋光亮同在
心里的热情是否能存在
错位的心态,快活如何存在
不理睬,竟不自觉重复着快哉
你是否存在音信
你可有心灵感应
这次第,岂能只默默倾听
明知自欺不可行
独属自己的效应
破天荒忍不住自信
想象明朝更惬意,流沙萦绕间渐渐被障蔽
电影游戏多惬意,仿佛酒精麻痹了志气
错位的窗台,满屋光亮同在
心里的热情是否能存在
错位的心态,快活如何存在
不理睬,竟不自觉重复着快哉
错位的窗台,满屋光亮同在
心里的热情是否能存在
错位的心态,希望该怎存在
怎理睬,怎从所谓快哉里脱胎
总出现在我脑海
埋没在人山人海
浅推理,人生从未喜出望外
好了,话题就先到这里,祝您生活顺遂愉快,学业顺利!期待您的再回信!
Faithfully,
斯通纳伯爵
> >> >> 在 2025-05-08 16:56:37,”Yu Zheng” 写道:
> >> >> >伯爵你好!
> >> >> >时隔这么久收到你的回信非常高兴。不过,看到你说和学生成长中心的老师们斗智斗勇,让我感到有些悲哀,因为北大附中的师生关系如果变成类似这种斗智斗勇的话,实在不能算一个好消息。当年我们的师生关系就像朋友一样,特别是当年的教导主任周磊和学生成长中心的李凤娇老师(李小鱼老师,不知道你是否还认识他们)和我们的关系都非常的亲近。关于北大附中的改变问题,我想形式上可能会变,但是改革的精神会随着这种学长和学弟的交流慢慢传递下去吧。
> >> >> >
> >> >> >关于学习效率的问题,在继续讲之前,我必须先问一下,这个成绩“辣眼睛”到底是什么程度的辣眼睛。当然你不用真的回答,就在心里回答就好了。如果你的考试平均分超过了85分,那么恭喜你已经超过了我高一高二时候的水平,以下我写的内容你都不用看,直接跳到后面文学交流的部分即可。如果低于80分,那可能是需要继续努力了,以下的话说不定会有用。
> >> >> >
> >> >> >我也是一个非常不容易专心学习的人,所以一直以来成绩都并不顶尖,也不是学霸,高考也没考得太理想,不过我大学期间和研究生期间的成绩都满足了我的学业要求,没有因为成绩而拖过后腿。我其实一直都坚定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过考试。这当然也是王铮校长传下来的,他就说,高考就是一场游戏,我们用一年的时间,按照教育部定的游戏规则来玩。所以我个人认为,在你本人没有特别理解学习的意义时,不妨坚定相信学习就是为了考试。我认识有很多学霸非常热爱学习,发自内心地认可学习,并且希望通过认真学习取得好成绩,他们也大多数去了北大清华,并且学习成绩一直非常顶尖。然而我的学习一直保持着能过考试就好的状态,我自己也比较满意。但或多或少,你需要明白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从心中接纳一个学习的理由。我看你说希望专注于“所谓的”考试,说明你其实不太认可学习是为了考试,但是我认为在不知道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的时候,锚定学习就是为了考试,是非常高效的手段,总比完全的迷茫要好。
> >> >> >
> >> >> >既然我们明确了学习就是为了过考试,那么第一步,我们需要知己知彼,明确考试要考什么。这一点就需要你去问问老师,问问学长,要点往年题目之类的。有的时候,探听情报比复习更重要,这项技能到了本科及以后的阶段尤为重要,因为很多大学老师出题喜欢出作业原题,喜欢出往年真题,这个时候如果你能有效探听情报,那么将有极大概率提升你的成绩。
> >> >> >
> >> >> >第二就是要大量做题,大量做题是通过考试最快的方法。我不知道你的复习具体是以什么形式展开的,我看到你有看学习视频和做作业两个学习的方式,但是写作业效率并不高。而且,刷题的过程实际上比看书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也更容易量化你的学习。比如,今天的学习,我的目标是10道题,那我做完10道题,对完答案认真批改就可以走人了。如果说看10页书,很可能你看到5页的时候精神已经离家出走,效果也会很差。做题以后,要对照答案认真批改。做题不要怕抄答案,如果遇到不会的题目,就认真地把答案看懂,再抄一遍,体会答案的思路。因为你学习最终的目的,无非就是把答案抄到考卷上,那你在自己的习题本上多抄两遍答案总归是有帮助的。
> >> >> >
> >> >> >而看学习视频这件事,我个人认为是没什么效率的事情。因为学习视频本身内容的密度太低,不如直接做题。写作业效率不高,我觉得这件事需要把原因总结出来,如果说是因为作业题目不会,那我的建议是再认真学基础的知识点,因为一般来说作业题目的难度都还是不算难的,如果因为作业题目不会而导致写作业效率低,就说明你需要更加重视这个科目的学习了。如果作业题目对你难度不高,只是单纯不想做,那么我觉得就是需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奖励,比如写完一个科目作业就奖励自己玩一会之类的。
> >> >> >
> >> >> >还有一些学习方法,比如错题本,记笔记等,因人而异。但每个学习方法都必须长期坚持才有效果,你可以选择你自己能坚持下来的学习方法来实施。
> >> >> >
> >> >> >关于英语学习,我觉得最好的方式就是背单词。建议你下载一个背词软件,比如百词斩、万词王之类的每天背,他会根据你的记忆曲线安排学习计划(这听着怎么这么像广告,但是不是广告)
> >> >> >
> >> >> >简单总结就是:一定要大量做题,多做题,而且每道题做完以后都要对答案,对不会的题,要看答案,把答案看懂,多抄几遍做会。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同时动笔,无论是做题还是记笔记还是抄答案,如果学习的时候不动笔,那么基本上是100%会走神。
> >> >> >
> >> >> >再说一句题外话。关于你为了学习而减少娱乐这件事,我其实不太赞成将学习=减少娱乐这样挂钩,或者把学习和娱乐对立起来,因为这样做对好好学习没任何帮助。如果你认为学习和娱乐是对立的,那么你就会更讨厌学习,会觉得“我为了学习放弃了太多”,我觉得应当建立学习=更好的娱乐这样一个模式。学是为了更好的玩,更放松的玩,更愉快的玩。只要学得好,玩起来也就更轻松更没压力了,这样才能至少让我们对学习不那么抵触。
> >> >> >
> >> >> >关于焦虑的问题,这一点我觉得解决的钥匙握在你自己手里。因为站在我的角度,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我可以非常轻松地说出不必焦虑这几个字,因为焦虑与不焦虑,世界确实都在运行着。这就涉及一些哲学层面的东西,因为焦虑无非是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更具体地说,是对某个理想的未来可能无法实现的忧虑。这说明你的内心依旧是有欲望的,也就是对未来有期望的,你希望你未来的成绩能更好,高考能考得更好,但是你的成绩目前不足以支持这一点。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态:存在欲望就必定存在痛苦,当欲望无法被满足时,就会产生痛苦,而这是不可避免的。佛道认为应当杀灭人的欲望,没有了欲望自然就斩断了痛苦,然而,没有了欲望,人活着和死去就没有了区别。正因为我们总想得到,我们才会活着前行,而死人什么都不想要,也什么都不需要。既然欲望一定会带来痛苦,活着一定会产生欲望,那么痛苦的来临是不可避免的。当你输了一场比赛,你会痛苦难过,是因为你想要赢。所以,来自考试失败的痛苦是无法避免的,关键是看你用什么态度去对待它。你可以尝试不把这种痛苦转化为一种可能对你产生伤害(失眠,焦虑)的东西,而是去观察、品味这种痛苦的感觉,也就是把你从你本人的角色中抽离出来,去品味这种痛苦,然后就把它放下,继续前进。既然痛苦的感觉无法避免,那就接纳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然后继续做你应该做的事情就好。
> >> >> >
> >> >> >说回歌词的问题,我不会说粤语,所以一些押韵的地方我也不知道是否压到粤语的韵脚,仅从行文方面谈谈我的个人看法。个人意见仅供参考。我百度了一下茂利,是粤语里傻子的意思,所以这一首歌是写一个傻子被人嘲笑,心里悲哀不解的故事。文章的中段突然插入一句“不想让父母飞来横祸”非常突兀,令人不解。因为前文来看未铺垫关于茂利家庭的故事。而且后文也未提起茂利家人的事情,所以不妨换成另一句更符合文意的句子。
> >> >> >
> >> >> >其次,关于“剃刀”这一意向,一般来说“剃刀”是用来剃头,褪毛的,是否具备“宰割”的功能,可以提出一个疑问。此外,后文中亦提到“诛心剃刀过,我只剩赤裸”,可以认为这“诛心剃刀”去除了茂利的衣服。然而如果是一把诛心的刀过去,茂利应该“只剩下空壳”(大意),诛心的意思是说里面被切掉,而不是外面的被切掉,逻辑上来说是这样的。
> >> >> >
> >> >> >以上是一点小意见,希望能对你的创作有所帮助。祝你学习进步,天天开心!
> >> >> >
> >> >> >高承志 于2025年5月5日周一 16:27写道:
> >> >> >>
> >> >> >> 学长好!
> >> >> >> 很抱歉一直没能及时给您回信。在正式进入话题之前,我有一些很奇怪的困惑。我一直希望让自己复习时能专注于所谓的考试,但是其实我在复习中并未真正用心去学,很多东西都没复习到位,考出来的也非常辣眼睛,这让我很受冲击,现在饱受焦虑的困扰。之前在推送里所留的信息中写到我喜欢看一堆推理剧,我现在仔细梳理半个学期来的问题,发现这其实是病灶之一(每天中午都这么过,时间就全都流失了),所以我现在不得不把这个爱好戒除,每天中午看看学习视频,写写作业了(作业也写不了多少)。不知道您有没有什么其他有用的办法可以提升学习效率,还有缓解焦虑的办法吗?真心希望您能捞我一把。
> >> >> >> 好了,沉重的话题过后,聊一聊轻快的东西。很好玩的是,现在北大附中的学业管理中心的电话95%以上的可能性是打不通的,足见学业管理中心的老师某种程度上的清闲(之前因为我们初中选课是先到先得制,我没有反应过来附中的选课制度是要跟买股票似的全程关注,导致一直没选上课,去找没有人接电话)。虽然可能整个的大氛围是不如那会儿松快,甚至很开明,但是感觉还是有种奇怪的松弛感,就是大家貌似都在和学生成长中心的检查老师斗智斗勇,就是玩手机,敌疲我打,敌来我跑的游击战术让人感觉真的没有必要,但是有时候我也会成为里面的一员,只不过不那么嚣张(捂脸),现在北大附中感觉正在往那些普通的高中上面往回改,我们也有了固定教室,但是奇怪的感觉其实依然萦绕在我身边,因为这不像北大附中了。
> >> >> >> 我个人觉得李广丽老师比较好玩的一点,就是不怎么喜欢抽象。之前我们有同学弄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被她踢出了班级数学群,之后三四个月才给他加回来。不过我觉得她有一个特点是很多老师都不得不五体投地的,就是如果不学的人,她就会一直逼他/她学,一遍一遍说,也就是所谓的孜孜不倦,决不放弃每一个人,之前的数学老师就没能做到这样,所以我们成绩不好,大家(其实不包括我)都在喷这个老师。李广丽老师现在在给我们讲课的时候,也在一直强调过程的严谨性可以帮助你在考试中多拿分,而且她讲得很深入了,感觉不报课外班认真听她讲,收获反而更大。(这回期中只有数学考的还可以)
> >> >> >> 然后开始说说歌词,感觉我已经好几周没有产出过新作了,最主要自己一直都没有找到自己该有的状态,所以一切都是没有规律的。我其实是高二上尝试了一下,我的处女作是翻填的陈奕迅的经典《富士山下》(简单地写了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然后就尝试了一下翻填陈奕迅的《十面埋伏》(我是ef,所以可能翻填eason的歌会很多),水平上比不上林夕和黄伟文,但是也让我知道我是可以写歌词的,于是直到现在写过20多首,也有着自己的思路了,《小丑三部曲》就是我的一个系统性的创作之一,至于赤盐上登的另两首则是偏亲情的。
> >> >> >> 您所给我的建议我认真地思考了一下,我觉得有些东西可能需要我稍微解释一下,比如说羞赧回眸其实是指我的,表示很羞愧的回头,可能羞赧不太适合形容男孩子,那如果改成羞惭您觉得会不会好些?还有吹弹袜子其实是我小时候奶奶拿一只袜子又吹又弹逗我玩的场景。不瞒您说,“静廖晚灯已如金”是我想了很久才想到这么写,因为前面的“参透您良苦用心”是跟前面强行照应的,所以结尾会发挥很受限,所以根据您的建议,我不需要照应那一句,而是保留两句话的位置再发挥。以上是我根据您的建议的理解和对相关内容的补充,,不知道,有没有有失偏颇,如果有什么不足还恳请您指出来。
> >> >> >> 真心感谢您给我的建议,我在这里附上我之前写的一首合辙押韵做的很好的一首歌(to tell you a truth,我一般都用粤语写)。如果您有什么其他的建议,我会以最诚挚的心接纳。(如果最近写好新作,可能再给您发过去),最后祝您一切安好,事业平安顺遂
> >> >> >> 茂利
> >> >> >> 为何为何
> >> >> >> 所有人看着我就大笑大喝
> >> >> >> 只能让我这茂利不知所措
> >> >> >> 春夏秋冬无论何处,全不能超脱
> >> >> >> 穷尽脑汁却无法解开
> >> >> >> 被戏弄到沉浸在无奈
> >> >> >> 木讷着颤栗着默默等待
> >> >> >> 只盼到了你们毫无悔意继续喝彩
> >> >> >> 不想如此沉沦,也不笃信有真挚关怀
> >> >> >> 凭什么,我是边角货
> >> >> >> 任剃刀宰割,呼声湮没过,
> >> >> >> 哀鸣着赤裸
> >> >> >> 试着去努力求全却变更深跌堕
> >> >> >> 踱步,要投河
> >> >> >> 茂利只想不再受逼迫
> >> >> >> 然而踌躇着望洋叹愕,
> >> >> >> 不想让父母飞来横祸
> >> >> >> 可已受够麻木自我,不甘心配合荒诞探戈
> >> >> >> 凭什么,话我算什么
> >> >> >> 诛心剃刀过,我只剩赤裸
> >> >> >> 凭什么,人有强有弱
> >> >> >> 天生的差错,焚尽心中火
> >> >> >> 火熄人蹉跎
> >> >> >> 荒谬在世界上茂利并非我一个
> >> >> >> 偏偏窒息冷眼只找到我
> >> >> >> 是否在前生犯下太多的错
> >> >> >> 今世的不幸只为偿付深重孽过
> >> >> >> 即使零星怜悯,怎填饱心灵上的饥饿
> >> >> >> 凭什么,话我算什么
> >> >> >> 诛心剃刀过,我只剩赤裸
> >> >> >> 凭什么,人有强有弱
> >> >> >> 天生的差错,焚尽心中火
> >> >> >> 火熄人蹉跎
> >> >> >> 只是茂利
> >> >> >> 只能是一个残次边角茂利
> >> >> >> 宿命天生装嵌进序列因基
> >> >> >> 努力去超脱已经没意义
> >> >> >> 狰狞着,苦笑着
> >> >> >>
> >> >> >> 在 2025-04-14 20:44:11,”Yu Zheng” 写道:
> >> >> >>
> >> >> >> 斯通纳伯爵你好:
> >> >> >>
> >> >> >> 非常开心能收到你的回信!(我还真没上过创意写作课,感到十分遗憾)反转课堂具体指的是什么形式我不太清楚,我猜应该是学生做老师讲课吧?如果是以这个定义,那么以学生主讲,面向学生的讲座我倒是知道有,而且我还主讲过两次,这两次应该是两个不同的学生组织办的讲堂,我借了董玉亮老师的教室来讲,内容应该是历史方面的课题,具体讲了些啥我倒是有点忘了,毕竟已经过去很久了。那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和包容。包容是很大的一个优点,允许你去尝试,接受一个高中学生可以犯错,不会因为你做错了一件事就否定你整个人,但是你也会付出一些代价。比如当初我们的自主选课,每次选课结束以后,想要调课的同学都会在教导处门口排成一条长队,当时的教导主任周磊亲自给每一个学生调课。我当初在一个学期不小心选了两门体育课,于是我那个中午没吃饭就去排队退课。我想通过这个例子去表达“你可以去犯错,犯错了要承担代价”。但是这个代价对于一个高中生而言绝对不会是沉重的,那个时候自由和包容的风气对我的三观塑造有很大的帮助。
> >> >> >>
> >> >> >> 李广丽老师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一次数学考试有一道大题,有一个同学完全答错了。李老师很生气地扣了他6分。但是那道大题一共只有5分,同学当然很不满,找李老师申诉,李老师回答:“我就扣6分!”这个事情我现在想起来还会笑。李老师是一个特别认真负责的老师,她属于“前现代”北大附中教师。北大附中教师可以简单分为两派:“前现代”的教学功底十分扎实的老师,和“后现代”的教育改革时期的老师。前现代教师的特点就是比较传统的老派教师,基本上毕业于北师大,教学能力非常强而且认真负责。后现代教师一般毕业于哪里的都有,来北大附中之前也不一定是从事教育工作的,特点是比较年轻,而且和学生的关系也比较现代,有很多想法;缺点是可能他们自己懂了,却未必懂得怎么教你们。我有两位对我影响很深的数学老师,李广丽老师是我初二初三时期的数学老师,我和她学到了非常多严谨的数学习惯。另外一位老师是我初一和高三(没错,有的时候缘就是这样的妙不可言)的数学老师潘小双老师。他之前是教数学竞赛的,应该属于后现代派,我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数学的思维方法。我知道北大附中现在因为教育改革的原因,有大量的后现代派老师。有的时候,这类老师会让你觉得可能有点不称职,其实他们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如果你对他所教授的学科感兴趣,一定要多和他交流,这样是更高效学习的方式。至于前现代的老师们,我的个人建议就是严格按照他们的方法走,因为大量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教学的热爱,让他们形成了一套非常优秀的方法论,只要照着做都是好的。
> >> >> >>
> >> >> >> 北大附中的教育改革最终以王铮离开而告终,我觉得还是很遗憾的,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当时北大附中过度迷信后现代派的教师,导致当时的教学质量下降比较严重。不过这个话题展开的话会太长了。
> >> >> >>
> >> >> >> 学习的问题,我认为还是不要被别人影响,这件事是最重要。其次就是,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过程,高一高二本身就没有强化的过程,只需要认认真真把高考的知识都学过一遍,没有漏下不学的知识点,考试也没有挂科,能考个八九十分就没啥问题了。因为高三的时候会针对这些知识点不断去强化,应该会有一轮复习、二轮复习还有总复习。只要你高一高二学过这些知识,高三的时候自然会强化这些记忆的。不用担心学完了就忘这个问题,因为看似你忘了,实际上你都记在潜意识里了,复习的时候,你重新掌握它的速度会很快的。只要你曾经认真地把高考知识学过一遍,能够掌握八九成,那就不必太过于焦虑。
> >> >> >>
> >> >> >> 真正深刻的东西,往往隐藏在生活中,阅历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去亲自深刻地观察生活。比如写一位失去了儿子的贫困母亲,要用什么方式写出她的悲伤?屠格涅夫写她在喝自己的白菜汤(见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说《白菜汤》),这篇极其经典小说只有短短几百字,但是,喝白菜汤这件事,靠作家的想象是想不出来的,他必须得亲自去深刻地观察生活。
> >> >> >>
> >> >> >> 只有深刻的观察是不够的,表达的方式也很重要。我认为文字既是一种纽带,又是一种枷锁。一个意味,妙处实际在说与不说之间,如果全说了,就没那么妙了。通俗的讲法就是不要去解释笑话为什么好笑,因为解释以后就不好笑了。所以,当你想要表述一种意思或者一种情感的时候,实际上文字既作为传输的纽带,同时又是阻碍意味的表达的枷锁。如果完全不说,等于无字天书;如果解释透了,那又没什么意思。我在自己的写作中所琢磨的更多的是写作的“度”,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修饰,尽可能保留文字的余味。过度使用辞藻会喧宾夺主,把本来就不容易得来的意味抹去了。而这种文字中的意味,才是好的文字和一般的文字之间最大的区别。
> >> >> >>
> >> >> >> 前两篇歌词,第一篇应当是表达你心里对转角口等你的人有些愧疚,第二篇我有点没太明白你具体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所以这两篇我不敢妄下评价。第三篇歌词讲了自己和奶奶之间的感情,我觉得整体写得还是比较真挚,因为我不太懂歌词写作,可能还要涉及到押韵、每一句的字数、是否好唱一类的考量,所以我仅从具体词句上面给一点小的建议,只是一些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 >> >> >>
> >> >> >> 比如”羞赧回眸“一般用来形容少女,这里形容奶奶是否合适呢?“吹弹”也一般用来形容少女,“吹弹袜子”的搭配是否合适呢?的确有一类写法是故意用描述A的形容词来描述B,起到一种反差的效果,但是这类写法风险是比较高的,也和你希望描写你和奶奶之间的真挚情感不是很匹配。
> >> >> >>
> >> >> >> 还有一些写作逻辑上的问题:例如“静廖晚灯已如金”。这个“已”的意思,是形容当“我”理解奶奶的良苦用心以后,晚灯的状态“已经”成了金色,暗含着之前不是金色,后来才逐渐变成金色的意思。例如“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这一句。但是,晚灯的颜色真的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吗?应该一整晚都是金色的吧。所以我觉得这里的“已”就用得有些令人不知如何解释,如果解释为参透良苦用心之前是白天,参透以后是晚上,但是前面写了“玻璃破碎入夜”,既已入夜,晚灯在前一句应当已经点了。如果要改(不考虑押韵和字数)可以改作“忽觉晚灯如金,静寥无言”,暗含着用晚灯比喻奶奶的意思,可千万不要写明了,写这晚灯正如我奶奶的心,那样就把文字的余味破坏得一干二净了。
> >> >> >>
> >> >> >> 既然谈到文字的余味,这首诗里我比较喜欢的两句分别是“橘子烤出黑焦,甜汁仍沁我肺腑”和“院里猫咪黑涩,小爪仍能洁白轻柔”,这两句起兴恰到好处。起兴是一种非常好用且实用的、避免过度描写导致韵味消散的做法。类似于“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一句的意思,即将到情感较浓时,反而去写一个其他的,和你想要描述的主旨之关系似有若无的事物。但是,既然“黑焦”和“甜汁”、“黑涩”和“洁白轻柔”这两组词汇已经构成了对比的关系,那么就不必再多加一个“仍”字,就写作“橘子烤出黑焦,甜汁沁我肺腑”、“院里猫咪黑涩,小爪洁白轻柔”,把两组对比就简单搁下,最大限度地保留文字的余味,读者自然理解其中意思。
> >> >> >>
> >> >> >> 写作重在选材和表达。选什么样的材料构成一篇文章,这事实上决定了文章的深浅。这并不是情感的问题,因为人类自古以来所拥有的每种情感,都被人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过了。所以关键是用什么样的选材来描绘这样的情感,比如用喝白菜汤来写悲伤,比如你用热粥来写你和奶奶之间的亲情。表达的方式,也就是选词造句则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情感的余味,这首先需要大量的阅读,学习别人用了什么样的词,其次还需要不断去炼字和修改自己的文章,反复推敲,相信你一定可以写出你想要的深刻作品。
> >> >> >>
> >> >> >> 祝你学习进步,生活愉快!
> >> >> >>
> >> >> >> 郑煜
> >> >> >>
> >> >> >> 高承志 于2025年4月11日周五 13:04写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学长好:
> >> >> >> > 我是斯通纳伯爵!26届正心的学生,也是那个在推送里放了一张卓别林风格的陈奕迅的孩子。
> >> >> >> > 在写这封信之前,我特地认真拜读了一下您在公众号发的那篇文章,其实那让我感受到了北大附中的对外形象对于我们每一代附中人的重要性,如果您在我们周围,可能会发现我们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吐槽北大附,但是当不是北大附中的人往往不了解真实情况的时候进行诋毁,说我们的不好的时候,我们会更不好受,会更想去维护北大附中的尊严,因为北大附中给到我们的其实足够充实,资源也足够丰富,我们在北大附中度过的日子并没有他们口中那么不堪,甚至危险。
> >> >> >> > 不过我没有经历过王铮校长的时代,据传十分地开放和包容,我高一时历史老师马慨老师曾说附中搞过反转课堂之类的东西,感觉非常之玄幻,不知道您们那时候有没有这样听起来看起来比较好玩的东西(虽然我感觉如果身临其境就没那么好玩了,过得会很累)。不过我在
> >> >> >> > 现在的生活跟您们那时候比肯定是要稍微紧张一些的,但是我感觉松弛感还是流露在生活中的。有个好玩的事情,就是原本我们的数学作业学案上每一课后面都得跟着三四十道作业题,但是后来因为不爱写作业的我们怨气载道,三四十道被改成了多则十一二道,少则三四道,即使是这样,有的时候还会有不写的人,我之前也有过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可能跟环境的松弛有点关系,但是我还要学的,所以正在尽力去解决,每天中午都会看到大家在校园漫游,唯一的安静之地只有图书馆,所以大部分人都不紧不慢的,看起来都成竹在胸。您们那时候是如何在松弛的环境和很疲乏的情况下还能全神贯注地学的呢?我现在是做不到玩得少的,感觉很可怕……
> >> >> >> > 哦,对,先放放沉重的话题,李广丽老师现在是我们班的数学老师,也是我这个学期报的数学思维提升的老师,我个人感觉她讲课很清晰,而且人也非常负责,日常聊天,亲和力其实也很强,课上总喜欢拿几个不写作业的开涮,所以课堂上总是很有笑声,有些好奇学长您那时候有没有什么趣事呢?这是我很好奇的。(您在推送里放的欢迎回家的那张照片,那个景观现在却已经消失了)
> >> >> >> > 然后再谈一谈文学和音乐相关的东西,请您相信,我之所以会认为通俗易懂的东西没有那种美感,是因为写出又通俗又深刻的东西太难了,反而华丽的辞藻更容易堆砌,不知道您会不会与我有同感,比如说方文山写的词就是典型的一眼惊艳,仔细读发现也没有什么的那种,我其实也是一个填词的爱好者,但我想走的路线,是林夕和黄伟文的那种,以最朴实的语言讲最深刻的东西。奈何我阅历不够,所以不是特别能达得到那种水准。大部分没能达到那种火候的通俗文字读起来其实就是味如嚼蜡,所以我很在自己的想法中努力着。至于现实主义文学,则是我阅读的爱好,以及写小说时喜欢偏向的角度,同样还是阅历问题,有时候不能写出该有的深度,这其实令人很困恼,也很无奈~不知道您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 >> >> >> > 好了,已经和您畅谈了这么多,我也需要接近尾声了,最后再问您一个问题:您上过创写课吗?我觉得以您的文笔应该是不会在创写课上缺席的吧~~很希望能收到您的回信。对了,如果您看过赤盐公众号,看过“和医生一起,唱我的歌”那三个推送,能给我些批评建议,能就更为好了。最后,向您表达最诚挚地问候和祝福。
> >> >> >> > Faithfully
> >> >> >> > 斯通纳伯爵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